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甲午战争按照国际惯例,被称为"清日战争"。宗泽亚在其撰写的并作《清日战争》中指出,甲午战争是新兴的日本为挑战东亚旧秩序而发起的一场战争。所以,甲午战争的胜利是日本在近代史上崛起的一个"地标",而明治日本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正是这种崛起最直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松州》2014,(3)
<正>又逢甲午,19世纪末中日两国在甲午年爆发的那场战争,已经过去120年了,然而那场战争的巨创深痛,并没有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近读台湾学者唐德刚先生的专著《晚清七十年》,在第三章《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中,前三节是专门谈甲午战争的,读之岂但令人感慨不已,有些话简直如骨鲠在喉,势在必吐:甲午战争之前,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拥有装甲14英寸、配备有12英寸巨炮的7000吨主力舰二艘,和各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战役,亦称"威海卫之战",是甲午战争后期,中日双方海、陆军的一次大规模对决。从双方军力对比、战役准备和部署等方面来看,清朝军队处于全面劣势。战役经过荣城湾登陆,威海卫陆战和刘公岛防卫战三个阶段,最终清军遭到惨败。而战争形势的恶化,战役部署的无序,海军、陆军各自为战,以及军队战斗意志的丧失,都是造成山东半岛战役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两次中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赵颂尧近代以来,日本先后两次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次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在中国即为抗日战争)。100年前,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50年前,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5.
《两岸关系》2011,(11):53-54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内,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处1.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距威海市区2.1海里。威海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刘公岛是甲午战争纪念地,对青年一代有特殊教育意义。刘公岛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于1985年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5,(3):40-41
一、把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历次战争都归咎于中国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新历史教科书》称:“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核心提示:甲午战争爆发1 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40年后的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总结。今年是甲午马年,正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打下的烙印,难以磨灭。不幸的是,当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40年后的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个中因缘,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总结。痛定思痛,应对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历史作出检讨,算作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百年之后祭甲午黎巩之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的前五十年中,日本发动过两次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日本胜利,中国惨败;第二次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开始的更大规模的武装侵...  相似文献   

9.
联文 《台声》1994,(12)
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时光荏苒,逝者如斯.甲午战争距离我们已经整整100年了.100年后的今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祭奠那悲壮与耻辱交织的历史?又该以怎样的视角去研读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往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几个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名为“甲午百年看海防”的纪念活动,邀请了海峡两岸研究甲午战争的专家学者、甲午海战爱国将领的后裔及其他有关人士三十余人,到甲午战争的发生地威海、大连、旅顺等地参观访问,踏访甲午战争的遗址,凭吊爱国将领的忠魂.  相似文献   

10.
《左传》记述了大量的军事战争史实,也表露出了其战争伦理思想,一是关于战争的伦理性质:只有符合“礼”的战争,才是合理的正义的战争。二是关于战争的伦理意义:在于禁暴息兵、保有天下。三是关于战争的民本基础:民不仅是国之本,也是战争之基。四是关于战争胜败的伦理因素:首先,政治的伦理状况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其次,将士团结和谐的状况影响着战争的胜负;最后,军队的道德素质状况也影响着战争的胜负。五是关于战争的重要德行:主要有仁德、信用、守礼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两场大规模战争。从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到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中国国民的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民族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之上中国人民还选择了一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的发展道路。这些成为中国从甲午之败到抗战之胜的关键转变。  相似文献   

12.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政客,围绕着战争的责任问题著书立说,企图论证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完全符合国际法”,其中不乏顶尖的国际法专门学者出场,迄今仍噪音不绝于耳。但中国作为被侵略的当事国受害者,多年来,还没有一部专著站出来澄清事实、辨明是非,拆穿这种歪曲国际法的伪道学,令人遗憾。戚其章先生的新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一书(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以国际公法为准绳,把法理研究与历史考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次把争论百年的甲午战争责任问题,放在国际法的平…  相似文献   

13.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史学会、山东省史学会、威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刘公岛管理委员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承办的甲午战争11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9月17-20日在甲午战争纪念地威海隆重举行。到会的专家学者8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60余篇。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文海教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序三中将,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苗枫林,威海市委副书记王培廷等也出席了会议,并围绕“勿忘甲午,以史为鉴”这一主题作了发言。会上,专家学者就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对一些重大问…  相似文献   

15.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16.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17.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各种史论文章见于报刊。搞定思痛,字里行间,奋发之心勃然。 然而,这种勃然的深度与广度若何,却令人深思。1994年8月24日《人民日报》转引《水兵》杂志的一则报道说,前不久,三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街头进行了一次“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的特殊采访,结果发现有的人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一位某地汉子竟愣愣地反问道:“甲午是个啥?现在都兴公历了,  相似文献   

19.
曾龙 《统一论坛》2014,(2):66-68
公元1894年,是清光绪二十年,中国干支纪年里的甲午年。在这一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署而告终。日本凭借巨额的战争赔款和殖民掠夺,全面走向军国主义道路。清政府中兴梦碎、积重难返,泱泱中华就此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痛失宝岛台湾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重温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吸取教训、把握现实、走向未来。一、甲午战争概况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爆发,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历时将近9个月。它是一场因日本人为了争夺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而对中国发起的侵略战争。在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中,甲午战争是失败最惨重、影响最深远、后果最严重、教训最深刻的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