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托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布局,“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对历史发展歧途“亡羊补牢”的急迫之举,也是能动地实现人类福祉的必要之举,更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奠基的、明确人对自然之权责的可行之举。它必须坚持“统一性”,超越和克服形而上学“自然-人类”的分离观念;必须坚持“历史性”,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脉络中摸索生态文明线索、创造生态文明教育契机;必须坚持“建设性”,在完善既有生态保障制度和法律的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为了贯彻这些价值理念,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当从知识、实践与育人三个基本面向入手,在知识中涵化、在实践中认同,最终回归“育人”本质,帮助大众成长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诉求的“生态公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为基本依托,以中国面临的革命和建设问题为基本导向,在有选择性整合世界现代化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而不断展开的理论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问题导向;二是资源整合;三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的这一名言,道出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沿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经济形式的演变而来的。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人物不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必然,说什么中国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并把它作为自己言行的理论基础之一,在一些人的思想上造成了混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责任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4.
理性与价值的整合: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与价值及其关系问题是一个经典难题、一个永恒的“历史之谜”,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实践逻辑,所以,又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意在通过探讨理性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导向。(一)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如果说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全球问题的出现,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那么黄赌毒、自杀、艾滋病、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的泛滥,反映的则是人与自身、他人和社会关系的扭曲。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深…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的时代要求。弘扬劳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伟大奇迹的关键“钥匙”。从历史逻辑看,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体现了对历史智慧、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扬;从理论逻辑看,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的发展和升华;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是对现实问题和挑战的必然应对。基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探讨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内在关系,有助于科学把握“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这一时代要求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完整的人”的学说,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是实践,而实践是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复杂系统.“完整的人”的一切属性都是从实践中引申出来的,“完整的人”也只能在人类自身的社会实践进程中被塑造.实现“完整的人”,既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落脚点,也是马克思倡导人的本质全面实现的理论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努力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以逐步实现马克思确立的“完整的人”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迈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重新认识和深刻理解初级阶段理论,对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跨世纪宏伟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一、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曾经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过科学设…  相似文献   

8.
冯婉玲 《学理论》2009,(19):139-140
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不断兴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是历史辩证的统一的这个唯物主义观点,首先实践是理解“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关键;其次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最后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些理论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改造自然“为特征的传统实践观,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加剧人类实践活动的负面效应,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践观,克服了传统实践观的局限性,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实践活动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施战略,指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当代人类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针对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人是生而不自由的”这一命题,伟大思想家卢梭在其巨著《社会契约论》中开宗明义地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而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类为获得在自然界中的自由而建立了社会,社会的建立又给个人带来种种制约。制约与自由相互对立、相互矛盾,却又相互统一、相互转化。历史地考察制约与自由的关系,我们发现这样一条发展轨迹,即社会对个人的制约日益严密,个人在社会的自由日益扩展。这里,制约与自由的矛盾统一,是以人类的二难境界为前提的。一方面,人要生存发展,就必然要建立并置身于社会。因为人要吃…  相似文献   

11.
爬梳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百年演进历程,内蕴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的历史逻辑、时代需求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实践逻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逻辑。这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方法论启示,要夯实人民主体地位,坚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旨归;紧扣社会主要矛盾,贯彻“科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遵循;破除旧有观念桎梏,发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创新源泉。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逻辑基础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三个层次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实际上可分析为三个互相关联的层次:一是“何谓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人为什么应全面发展”;三是“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指涉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探讨,大都以上述三个层次为轴心而运作。何谓人的全面发展?其一,人...  相似文献   

13.
虚拟实践论     
张国艳 《学理论》2009,(32):65-66
实践活动伴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而科技革命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互为功用。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催生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和观念。虚拟实践就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实践形态和方式。虚拟实践是人类实践与技术革命交互作用的全新产物,是人类以往实践活动顺乎逻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虚拟技术为技术支撑的虚拟实践活动在全新的空间开辟了人类实践前所未有的天地,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大到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上,国际性的“发展努力”和“发展竞赛”蔚为潮流,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球共 同关心的话题。其实人类对发展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代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社会变迁规律 的探索可视为发展研究的源头,那时一般对发展持一种“循环论”或“退化论”的态度。近 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以一种征服者的姿态来审 视自然、社会和历史,认为历史是一个勇往直前、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发展的标志就是经济 的增长。然而,伴随工业社会的繁荣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危机,决定了人类 完全支配自然的乌托…  相似文献   

15.
李海毓 《学理论》2009,(6):105-106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强调了人的最高价值,即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最值得关注的,也彰显了人的本体地位,即人在创造历史时也将自己创设为历史之“本”。“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与我国现实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学理念,渗透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孙学玉 《政治学研究》2022,(2):21-30+167-168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习惯于民族差异化研究,从族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到民族习俗、建筑、饮食、服装等,倾尽笔墨,“族”分缕析,较少从国家、法治、公民尤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角度研究民族问题、看待民族政策。本文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论断,总结了民族理论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思想基础的深刻考量,揭示了中华文化演进的历史逻辑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必然;主张加强民族理论和民族发展规律研究,科学回答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澄清人们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建议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汲取国外民族发展经验教训、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重视防偏纠偏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一、人力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资源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人才、科技、管理三足鼎立时期,这三足实质上都是立足于人力上。这表明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的重点已开始转移,前工业时代重点在物力,依赖自然资源;工业化时代重点在财力,依赖资本资源;如今重点转向智力,依赖人力资源。故有人把21世纪称为“智力之战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世纪”。这种发展战略的转移,反映新料学技术革命,促使知识、智力、智慧、潜能开发成为发展生产力,夺取经济成就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工业、智蠢产业将成为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两位核心人物。两人的贡献在于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创性地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毛泽东的中国革命理论是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这里,两人共同追求的就是“中国特色”,而两人共同坚持的就是“实践第一”的实践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理论主张,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又是对“历史必然目的”的理论澄明,持有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精神和以人民解放、自由和发展为旨趣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揭示了道德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强调道德的实践能动作用,把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道德标志。唯物史观与道德观的内在融合启示我们,对社会进步的总体评价包含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两个基本方面,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才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社会进步不应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当人类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后,伟大的历史事变和伟大的理论创造通常会相伴而生。马克思说:“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邓小平正是用他所创造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又一次“解放”了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天地。追溯深圳特区所走过的15年历程,总结这匕年来的建设经验,我们不难看出深圳实践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深圳特区匕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圳特区的建设史是深圳人自觉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