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在法律解释中的位阶关系决定于法律解释权配置制度,即规定法律解释主体、权限、程序、方式和效力等问题的解释制度,形成我国特有的法律解释体制。司法解释权是法律解释权的一种,是法律解释权分配于司法机关形成的权力。不同主体作出的法律解释效力高低.与不同解释主体权力层级高低相关,也与解释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2.
肖福寿 《河北法学》2000,(2):4-6,15
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本文借助于“符号网”的概念对法律意义的解释作一新的论述。我们认为,法律意义是产生于时间、空间和具体社会组织中的文化产物,以解读者为中心的法律解释的符号网可由四大具有各种不同符号线路的网点所构成,而解读者正是通过其中一些线路的组合或排挤来作出法律解释、形成法律意义的。这一新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那些影响法律解释者作出不同法律意义的众多因素。  相似文献   

3.
论法律中的标准人:部门法角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有关部门法的具体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标准人的预设。由于法律制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要求,在规定相关权利与义务时,立法者需要确立一种抽象的标准人作为法律主体的基本定位。运用标准人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在立法申确定更为合理的标准人以保障法律制度的实效,在司法实践更为准确地认定事实与解释法律以更好地适用法律、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4.
法律解释规则是法律解释方法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为法律解释提供确切的思维路径指引,并为法律解释过程提供精细化的操作准则。倡导法律解释规则的适用,在于解决法律解释方法研究的哲学化、复杂化之问题,凸显法律解释规则的实践意义。为清晰地认识法律解释规则,需要从概念厘定、性质之辩、功能定位及研究旨趣等角度展开。当前法律解释规则研究,仍然存在着赋予法律解释规则思维指令性等问题,需要从法律解释规则的实质属性等角度予以纠正。建立在语言学与实质性解释规则分类基础上的具体适用,遵循了形式到实质渐进的解释路径,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行政解释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虽然于1981年在《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中对行政解释问题进行了界定与规范,但由于该《决议》内容的不完整性与非科学性,致使现实中的行政解释出现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我们认为,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有关法律解释的法律,明确行政解释之含义,规定其主体与权限,确定行政解释的对象、范围,理顺它与其它法律解释的关系,建立行政解释的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法律解释学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代西方法律解释学初探陈弘毅一、导言法律解释活动是法官和律师日常法律实践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律师和法官必须掌握和熟习法律解释的方法和技巧。代表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律师在法庭进行辩论时,会就有关法律规范的解释问题,提出论据。法官在作出判决、书写判词时,也须决...  相似文献   

7.
何谓"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4条第1款的解释》(以下简称关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立法解释),是在《刑法》实施以来,第一次在有关的法律问题已有司法解释的情况下,由于司法机关对法律规定认识不一致,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作出立法解释。它对于明确法律规定的立法本意,进一步规范司法解释,具有重要意义。一、关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立法解释的背景《刑法》第294条规定:“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  相似文献   

8.
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国外法理学者对法律适用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对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二者关系的理解。探讨法律适用与法律解释的关系、明确法律解释的价值对有效弥合共性法律与个性案件之间的罅隙、保证法官正确适用法律、实现司法裁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小英 《法制与社会》2010,(21):115-116
关于当代我国司法机关的法律解释主体资格体制问题,在实践中和理论中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正是基于此,本文分别对作为司法机关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是否应该享有法律解释主体资格,如果享有,它们又是如何行使其法律解释权的来进行阐述。文中认为检察机关不应享有法律解释权,肯定了审判机关的法律解释权。最终在理论上有助于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机关法律解释主体资格制度,从而有助于我国法律解释主体资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关国际惯例的立法评析——兼论国际惯例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中国有关国内立法中的“国际惯例”当仅指实体意义上的国际惯例;根据有关国内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惯例”或“惯例”在我国不能算作国际法或国内法的正式渊源,而只具有解释与补充合同,或补充有关法律漏洞的功能与意义;国际惯例在我国的适用以我国法作为准据法,而我国国内法与有关国际条约未作规定,且当事人对其适用未予明示排除等作为前提,同时,它的适用也不能违反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文章进而指出,我国现行有关国际惯例的国内立法毋需作根本性的修改,但有必要对其含义、性质、适用条件诸项进行更明确的法律解释  相似文献   

11.
系统解释法是几种重要的法律解释方法中的一项基本 方法,在中外法律实践中广泛应用。本文将对系统解 释法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着重介绍这一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若干具体规则。 一、系统解释法的理论基础(一)意义剖析 系统解释法,义称语境解释法或体系解释法,是法律解释方法中的另一项以义本为基础并在审判实践中广泛运用的解释方法。根据这一方法,任何需要解释和适用的法律规范都必须放回到它所存在的环境之中,并把它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释后才能确定其真实含义。 任何法律条文、法典乃至法律体系与制度,都由若干个具体成…  相似文献   

12.
刘爱龙 《法律科学》2008,26(5):30-36
司法中的伦理解释本质上是一种立基于正当性的价值论解释方法,它要求解释者在法律文本语义的最大化范围内,选择和适用最合乎法的制度伦理的含义。伦理解释具有基础性、历史性、体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都是由它所要表达的法的制度伦理赋予并在具体解释方法中展开与呈现的。伦理解释具有局限性:一方面,对法的制度伦理的辨识往往非常复杂,具有不确定性,这就会导致依托制度伦理来解释法律的客观性、正当性发生危机;另一方面,即或已经明确了法的制度伦理,但对它的维系与坚持也具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当法官的个人正义观与法的制度伦理发生冲突时,难度更大,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使法律的伦理解释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解释,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同国家的立法有关,又和法律实施不可分,是统治阶级运用法律武器来治理国家,实现阶级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研究和探讨我国法律解释问题,对健全现行法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推理的涵义、性质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推理是特定法律工作者利用法律理由权威性地推导和论证司法判决的证成过程和证成手段。它既是一种法律思维活动,又是一种应受法律调整的法律行为,是特定法律工作者的一项法定义务。正是法律推理使司法裁判与神明裁判、主观擅断区别开来,法治由此生成.现代社会强调法律推理的使用、研究将有助于司法的合理化,有助于法学的科学化,更有助于社会合意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15.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法制工作委员会不是宪法授权的宪法解释机关,也非法律解释机关,它们对宪法、宪法性法律的解释非宪法上的宪法解释,仅为法律现实中“活的宪法解释”。这表明尽管中国宪法解释没有制度化,但“活的宪法解释”已被宪法惯例所认可,从而构成中国宪法解释实务不可分割的部分。本文选择其中22件有关补充宪法规定、宪法溯及力以及宪法关于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称谓等方面“活的宪法解释”补充宪法规定界限的问题,分析它们在中国宪法实施中的实际地位与作用。这些“活的宪法解释”案例的方法、程序、效力.将为今后建立的宪法解释制度提供法律试验,积累必要的案例。并且在中国规范的宪法解释制度最终确立之前,将继续存在.研究这些不为人们了解的“活的宪法解释”,是研究中国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及其法律解释制度实际情况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外法律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的法律文本不断地被翻译成中文,大量中文法律文本也被不断地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文本。由此,法律文本翻译的失真问题成为中外法律文化交流不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当前法律翻译理论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语言学理论和翻译学理论的研究,少有人关注法律解释学理论在法律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虽然法律翻译有其自身的特性,但法律解释与法律翻译之间具有共同的渊源。法律解释理论对于译者在翻译法律文本中正确理解原文本意大有裨益,将法律解释学的文义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系统解释等方法运用于法律文本翻译中,有助于化解法律翻译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律解释具有联接书本法律和现实法律的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实体法的国度,法律解释一直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了解清楚法律解释的概念、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有助于把握我国的法制现状,从而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8.
司法解释发生于法律适用之中,它与法律适用是密不可分的。从本质上说司法解释依存于法律适用,对于法律适用之目的而言,司法解释是手段,反之,对于司法解释而言,法律适用又是目的。从形式上看,司法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具体形态,司法解释的原因、主体和运作方式以及解释的目标无不在也只有在法律适用中才得以反映。无论法律如何界定,事实上法律适用中的司法解释就是法官对法律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法律 ,尤其是古代法 ,并不像一般认为的那样 ,只是一种非常专门化的制度。① 它实是能够全面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传统的研究范式对法律制度的界定过于狭隘 ,基本上局限于对中国传统正式法典、法规的描述。所以 ,它的解释能力是极为有限的 ,从而无法呈现中国传统法制的整体面貌。尽管今天我们仍然无法摆脱情境的制约 ,但这并不意味着解释总是无聊的学术游戏。“合理的解释是富有创造力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② 对中国古代“别籍异财”之禁这一法律制度的创制 ,我们必须在…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在法律解释中的位阶关系决定于法律解释权配置制度,即规定法律解释主体、权限、程序、方式和效力等问题的解释制度,形成我国特有的法律解释体制.司法解释权是法律解释权的一种,是法律解释权分配于司法机关形成的权力.不同主体作出的法律解释效力高低,与不同解释主体权力层级高低相关,也与解释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