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是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样其也对今天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变与不变,本文从乡土社会的"土性特质"、"差序性特质"和"礼治性特质"这三个核心概念解读出发,论证了农村社区的本色正由乡土社会的"辈分权威"向"知识权威"、"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礼治约束"向"法治约束"后乡土社会转换,力求为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
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困境及其改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于农村人口平均水平,日常生活照料缺位现象日益增多,普遍缺乏精神慰藉,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代农村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改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生活状况,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部分困难"空巢家庭"老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要大力弘扬"孝道"美德,强化儿女在农村老人赡养中的作用,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事业,为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提供多样化服务.  相似文献   

3.
农村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农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基层党组织能否以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农村社会的再组织化,这既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着党对农村社会的领导能否真正实现的重大问题。根据嵌入性理论,文章认为,基层党组织面临农村社会结构变化、治理主体"多元"但"缺位"、农民价值取向多元化与趋利性并存、党和国家对农村政策的战略调整等现实困境,处于"脱嵌"状态。要及时排解这一困境,基层党组织需从组织、制度、文化三个层面重新嵌入农村社会之中,在双方有效互动中提升自身对农村社会的治理能力,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4.
除政府和市场渠道之外,社会网络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重要渠道.文章基于福建省498位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问卷分析,测度了"网络规模"、"名义强度"、"实际强度"、"行业异质性"、"地区异质性"、"职位异质性"等6个个体社会网络维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名义强度"之外,其他个人社会网络变量都时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影响,"网络规模"越大、"实际强度"越紧密、"行业异质性"越弱、"地区异质性"越强、"职位异质性"越强,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就越高.可以认为,社会网络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中国开始探索农村危房改造的试点工作。基于农户自我筹资为主的制度设计,农村危房改造运动也就成为一种应对经济危机的"经济刺激"政策。本文分析了以"经济刺激"为目的的农村危房改造存在的三大弊端,提出农村危房改造应由"经济刺激"政策转变成为"社会救助"政策,进而提出了作为社会救助政策设计的农村危房改造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7,(6)
传统社会的"济贫"是一种垂怜和施舍,《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救助正式出现。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秩序的"稳定器",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安全阀"。目前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制度日趋完善、工作日趋规范。但仍然存在救助水平整体偏低、救助对象难以准确确定、相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以民生福祉为宗旨,转变理念、完善立法、健全机制全面推动农村社会救助发展。  相似文献   

7.
《求实》2021,(4)
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价值导向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自由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均富平等"、改革开放初期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建立市场化农村社会"、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以人为本"、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人民至上"等六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社会治理价值体系。"自由解放"是革命发展的需要,"均富平等"是对革命理想的践行,"共同富裕"源于农民对"致富"的追求,"建立市场化农村社会"是对"共同富裕"的具象化,"以人为本"是对"市场化社会"的理性回归,"人民至上"是对"以人为本"的发展与升华。  相似文献   

8.
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深入,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村民自治种种"乱象"与劣质自治的根源在于承载村民自治的农村社会已经支离破碎。农村社会衰败的根源在于:农村社会成员的流失、农村社会关系的松散断裂、农村社会秩序结构性要素缺失。欲破解村治困境,必须对症下药,通过充分发展农村经济、培育村庄次组织、培养乡村公共精神等方式重建农村社会。唯有一个健康稳固的农村社会才能支撑起有效率的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之兴  赖路成 《求实》2007,(9):84-87
农村社会事业是为安定农民生活、协调农村人际关系和维持农村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的各种公益性支持与服务活动的总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村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过去一段时期,社会事业是发展的"短腿",而农村的社会事业则是"短腿中的短腿"。为此,必须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把农村卫生作为保护农村生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手段,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加强农村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权益保障与和谐农村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农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父母监护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受监护权、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及发展权等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应提高认识,共同努力,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消除农村社会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是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从历史角度看,农村社会的兴衰治乱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的基石和标志,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也要求全社会力量的参与,这是实现农村社会善治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农村维稳的视角,在充分肯定"合作社高于一切的是经济任务"的基础上,研究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实践空间,全方位探索农民合作组织的多种价值与功能。这既是直面维护农村稳定的现实回应,又是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践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建立农村"低保"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政府对国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化政府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中的责任;要依法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和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改革以来的农村社会成员分化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以来,随着农村社会成员跨行业、跨社区的多元性流动,导致了农村社会成员的职业身份、社区身份的非同步转换,使原来均质性的农村社会成员开始分化,被分离为若干地位不一、利益有别的阶层.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势必对社会稳定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对协调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同时,它也提示我们应当确立认识农村社会成员结构的新视角、新方法,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维、新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消灭了长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被打倒,贫雇农翻身得解放。社会主义改造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贫下中农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导力量,地富等专政对象成为公社集体化时期的社会底层,比较稳定的村落社会分层结构建立起来。"四清"和"文革"这两大政治运动,对农村社会分层结构造成了极大冲击。改革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新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诱发了农民在绝对和相对经济利益方面发生了改变,加之现代意义上的市场逻辑在农村社会的推动,传统统治需求的乡土逻辑逐渐衰落,农村社会问题逐渐由隐性向显性转变,并且呈现出复杂性、无序性的趋势。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在农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了农村社会管理向农村社会治理的过渡,系统的、依法的、源头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新常态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依据农地从"两权"向"三权"的制度改革中农村社会治理新常态的需求,提出了农地权利在改革之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总而言之,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对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标示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王港村的实证调查,从村委会选举中村民的投票取向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一视角,指出我国农村基层出现的"政府企业化"及"行政赢利化"倾向,是现有乡村组织建构已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表现;<村委会组织法>中规定的村委会的职能在现实中仍表现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政府式",当前农村改革问题本质上应是农村社会的重构问题--乡村管理体系的组织重构和职能重构.只有转变乡村组织的职能设置、改革组织建构,才能整合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推进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17.
农村校园性侵事件发生的宏观制度根源在于农村学校仍处在教育体系的两个"末端"地带,即农村学校处于教育资源配置"血管"的末端、农村学校处于教育行政管理"神经"的末端,其微观社会根源是农村女童人身权益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防范农村校园性侵事件,保护农村女童合法权益,需要构筑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合力"联防机制"。  相似文献   

18.
农村非营利组织基本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非营利组织是依法成立的,以农民为主要成员,以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为原则的一切农村共益性和公益性民间组织。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和存在是"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需要,是农民对宪法权利结社自由的追求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产物。农村非营利组织在缓解农民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准公共物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日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产生的原因也复杂多样。如果不及时调处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基层稳定。当前做好农村稳定工作,化解纠纷,尤其要具备"三心",坚持"三依",做到"三宜三不宜"。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与农村治理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东琼  李明  陈文新 《求实》2005,(10):86-88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三农"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要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充分考虑农村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从社会治理的角度,以加强和改善农村治理,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农村治理体制,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发展新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