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参考资料:"第五代人"独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研究》2002,(3):21-24
独白一:生于70年代□joy朵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时代的烙印——“生于70年代”。无论这一说法所包含的意义是褒是贬,总是让我们觉得仿佛游离在人群中间。繁华躁动的都市,激情暗涌的内心,我们一直游离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外,无论是少年,还是青春,全部暴露在跨世纪的光环下面。如此以来,我们无所适从,彷徨犹豫,不知道自己应该是靠近父辈的生活,还是与“新新人类”的思维模式看齐。各种声音淹没了本来的自我,我们迷失在本应属于我们的时代。种种的纷乱干扰令我们困惑,这是否就是我们所追求、所向往、所迷恋、…  相似文献   

2.
正当大陆热络探讨关于 60年代生人与70年 代生人的话题的同时,台湾岛内关于这两代年轻人生存状态的讨论也成为文化舆论的热点,尤其是70年代出生的一代更是人们褒贬有加的特殊群落。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60后、70后、80后、90后之间的差异定义为年代差异。年代差异是指生于不同年代的人,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不同,而在观念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年代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处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等的快速转型期。中国转型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的转型,不同年代的人面临不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社会政策背景,从而使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差异,进行导致了他们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人。有人说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这代人思想新锐.行为洒脱.个性张扬;他们崇尚独特与自我,并有着强烈的颠覆欲望。 于是,他们将这种种的特征都带入了婚恋,于是,他们的婚恋就这样五彩缤纷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本刊自本期始推出女作家于秀的新作《你到底要什么——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调查》,向您展现一幕幕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7,(6)
《更路簿》是我国南海渔民数百年来在南海航海捕捞时创作的南海航路指南,是他们一代又一代航海生产的经验结晶。我国学界对于《更路簿》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四十多年的研究厘清了较多问题,也开启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无论什么年龄,Internet都是一个可以经常去逛逛的地方,它不仅有趣,还能让人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提供大量信息。跟钟爱的运动、嗜好、音乐等一样,Internet上也有大量的教育网站。而对于青少年,可能根本不需要兜售Internet的好处,许多人远比其父母甚或老师更了解网际空间的奇妙;对于家长,和孩子谈谈有关“网络”的话题,并且——如果需要进一步学习的话——看看他们是否能帮助你。不管是哪种情况,青少年和家长共享知识都是很重要的。大家均可从对方学到一些东西即便不是关于Internet,那也可以是一般的生活知识,如怎样做出好的…  相似文献   

7.
70s人与80s人职场观念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当今,职场上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上世纪60年代生人占了主导地位,70年代生人是主力军,80年代生人是职场的新新人类(下简称60s人、70s人、80s人)。日前,有媒体刊登文章指出,中国的第一批独生子女现正大规模地步入社会,这批中国新生代给企业管理者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传统的  相似文献   

8.
梅兰 《传承》2003,(4):38-40
看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观众大概都记得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李侠”和“何兰芬”。这部拍摄于50年代的反映我党地下工作者斗争生活的影片曾在中国电影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教育和激励了中国的几代人。岁月荏苒,沧海横流。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大多已是耄耋老人或已经离开人世。当时间的长河将我们缓缓载入21世纪第三个春天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寻找到了一对60年前从北平向我党发出“红色电波”的伴侣。他们的经历和电影中的主人公相比,与其说是相似,不如说就是当年他们惊险人生的缩影。这对默默无闻的伴侣,就是已故的原天津市公安局副局…  相似文献   

9.
对"80后"青年的探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每个年代的人,当他们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时,往往备受重视。如今,站在青春最前沿的“80后”开始起飞了。谁是“80后”的代表?2004年2月2日,一位被称为“80后”代表的中国女孩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直视前方的冷峻面孔。春树——少女作家。她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认为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代表,俗称“80后”。并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论。4位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能代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青年吗?在接受媒体采…  相似文献   

10.
时代精神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在人的不断创造中发展变化的。“第五代人”作为这个时代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一代,充满了让他们的前代人艳羡的机会和选择,他们不应该仅仅是适应这个时代,而是也要改造这个时代,以使其适应自己,并在这种适应和改造中不断创造弘扬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60年代,或清晰或模糊。60年代,当世界从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的阴影中渐渐复苏,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披头士”的摇滚和“垮掉的一代”成为记忆的亮点。而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国来说,社会政治因素统治了生活的每一部分。尽管物质生活匮乏,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相当充实,所以尽管在批林批孔、学工学农的环境中长大,这一代人都是充满激情、崇尚理想。“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第五代人”研究首先是一个前瞻性的课题。它的前瞻性在于:有学者认为,从代际理论的角度看,新中国的“第五代人”是否成形,甚至前四代人的划分是否科学、准确,还有待商榷。另外,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确实已经壮大。他们的未来即是中国的未来。认识与把握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即是认识与把握21世纪的中国。由此,也可以说“第五代人”研究是一个现实性的课题。前一阶段,不同领域关于“新人类”、“新新人类”、“70年代人”、“80年代人”,以及“卡通一代”、“读图时代”、“韩寒现象”甚至“美女作家”的争论,已显…  相似文献   

13.
派出所喊冤     
每当听到有人骂警察不是东西,私下议论警匪一家时,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在和平年代,为了人民的安宁,警察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怎么会有人骂不是东西呢?如果这样的话,那些在九泉之下的英灵,又怎么能安息?不过仔细一想,警察之所以背上骂名,主要是个别害群之马败坏了警察的形象!难怪有人在媒体上撰文,对个别警察的不法行为一针见血地指出,都是警察的权力过大所致!警察的权力到底是大,还是小?这几年鄙人到基层走得多了,通过与在一线辛勤工作的民警攀谈,想不到他们也有一肚子说不出的苦水。就拿基层的派出所尤其是一些偏远…  相似文献   

14.
由年龄层的不同而造成的所谓“代沟”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各个时代、各个社会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在日本,“代沟”问题的尖锐化是从70年代未、80年代初开始的。在那些战前及战后经济恢复期出生的中老年人眼里,青年一代的言行变得愈来愈难以理解,愈来愈令人担忧。这些出生于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期以后,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蜜罐中长大的年青人,不再有他们上一辈人那种忧患意识和艰苦创业、忘我工作的牺牲精神,他们更看重自我,更思实于自己的生活,追求轻松和享乐c与传统的日本人不同的新一代日本人正在悄然形成,青年问题开始引起社…  相似文献   

15.
妙语     
《时事报告》2009,(10):5-5
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退沙退变模样。21世纪初,产业链上做文章,人沙双赢奔小康。——这首在鄂尔多斯流传的民歌,反映了生态的60年变迁。  相似文献   

16.
赵辉 《台声》2014,(11):90-93
也许对很多人而言,最为深刻的那首歌叫做岁月,如邓丽君于一代人,如罗大佑于一代人。曾经齐秦的流行也代表了一个时代,30多年间,从长发到短发、从皮衣到T恤、从浪子到情痴。如今的他人过中年、声音不再高亢、昔日神话也慢慢退却,但对很多人来说,他的歌声中依然有着太多的回忆和感触。对于齐秦,很难说清他究竟属于哪个年代。对于60后、70后的一代,齐秦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歌者,而对80后、90后的一代,齐秦成名的年代,我们还是孩子。当我们开始去找寻他的声音时,  相似文献   

17.
在时间和挣钱的问题上,大多数人无从下手。他们知道,要挣钱就得去工作.拿时间来换.但这只会让他们得到金钱而不是时间。多数人也知道怎样去赢得更多的时间,那就是减少工作量,但这只能让他们得到时间而不是金钱。既想要时间又想要金钱,惟一的办法就是去玩一场正确的游戏。然而,大多数人都在玩着错误的游戏……  相似文献   

18.
胜歌 《创造》2002,(3):10-10
云南最吸引人的东西是什么?民族文化。一个省拥有2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很少见,在世界都是很少见的。这个民族文化的宝库中曾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芳名远扬的东西,如最早的《阿诗玛》、《五朵金花》,使苍山雪、洱海月钩人心魄。80年代,摩梭人出来了,90年代,香格里拉、丽江占城成了现代人躲避都市嚣闹、寻求世外桃源的神秘旅地。  相似文献   

19.
雕塑是永久性空间艺术,它像诗、像音乐。前不久,一场大雪使古老的北京城格外清新,在市中心正义路街心花园内,一座大理石少女雕像在扶疏的花木掩映中更显得清纯、静美。名为《读》的城市雕塑,是司徒兆光先生在中国打破思想禁锢的80年代初的发轫之作。20年过,他以喷涌的激情不断创作,一件件充满了人性之美的作品,呈现给人们一个温馨、温暖的世界。司徒兆光1940年生于香港,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60年代初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学成归国后,于中央美院雕塑系任教至今。他创作的石雕《廖公》、《读》,人民币百元券上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很难给一代人打上标签,但“80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这样的标签还是重重落在这代人头上。如果用最少的词来描述“80后”的整体特征,以下几个肯定是少不了的:喜欢冒险、追求挑战、个性独特、消费超前。作家王朔曾说:上世纪70年代和50年代出生的人,其实还是在一个背景上,都是喜欢纸和胶片的。“80后”就不同了,很多小孩都在网上看电影,他们是废了电影院的一代。这样“一出生就遇上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互联网”的一代人,也许在现实中闯荡世界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但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历险的几率却越来越高。很难预测他们的未来会遇到什么,但他们的整体气质,显然和“喝狼奶”长大的“50后”一代、沐浴着“雷锋叔叔”笑容长大的“60后”一代以及初涉“小资”却还保留着些许认真的“70后”一代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尽管上班路上,多数“80后”耳朵上都挂着MP4,尽管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与E时代亲密接触,但请不要忘了这样的反差:当一些稚气未脱、下巴还未挂上胡须的“80后”开始管理几百号人时,他们中的另一些人却揣着高学历为找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总而言之,这是有意思的一代人诞生在了有意思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