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现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经济奇迹,在解释1949-1978年中国经济奇迹时更是苍白无力。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奇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现实,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和展望中国继续创造经济奇迹。  相似文献   

2.
百家言     
《求是》2012,(1):63-64
郭万超:破解中国奇迹之谜在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只有7个国家(地区)曾持续以7%以上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发展超过30年。中国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年均增长率有30多年超过9%,并且还将持续发展。如何破解"中国之谜"?西方经济学家比较普遍的回答是中国推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这个答案显然遵循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逻辑,即经济增长根本取决于资源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3.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西方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一直很多。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奇迹"面前,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开始改变看法。意大利学者洛蕾塔·拿波里奥尼在《为何中国共产党比我们资本主义国家经营得好》一文中认为,西方世界对中国长期存在误读,让西方人理解自己为什么一错再错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的一些做法远比西方人做得更好。作者认为,中国已经形成独特有效的发展模式,西式民主在中国不适用也不需要,中国发展模式值得西方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4.
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实现了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国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积聚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能创造的财富,这种财富递增的速度让世人为之震惊。然而,从企业到政府、从学者到官员、从草根到明星,国人物欲催生下的数字奇迹与财富狂欢带给我们的却是种种意想不到的群体病症和隐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话题越来越热。但在热议中国奇迹的时候,很多西方研究者不谈或者有意回避经济成绩背后的政治因素或政治优势。习惯了以西方政治标准评价中国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或误判。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甚至经常假借中国政治话题否认中国模式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副主任张树华研究员在《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一文中,对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西方民主神话的破灭、西方自由-民主范式的局限、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价值与国际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人民论坛》刊登倪明胜的文章说,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实现了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国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积聚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能创造的财富,这种财富递增的速度让世人为之震惊。然而,从企业到政府、从学者到官员、从草根到明星,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应该看到,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走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早期走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道路,这种粗放发展模式在中国是不可持续的。当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抉择,要实现由粗放发展模式向以集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模式问题,我认为揭示中国发展奇迹的密码不在经济领域。有人说正因为中国搞了市场经济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这样看问题只是看到了中国奇迹的表象和起因,没有深入到中国奇迹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南方谈话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市场经济改革。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落后国家不论是选择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正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实践释放了经济活力,才有了中国奇迹般的发展。可以说,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至今,逐步成型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道路,其根本使命是实现中国的现代性。中国道路的现代性建设探索,是在吸收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开展实践,经过诸多艰难和波折后逐步走向正常并接近成功。中国道路是一条根本有别于西方现代性道路的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道路,其在逻辑上、事实上、价值原则上等方面均构成了对西方现代性道路的超越。从根本上讲,中国道路的本质是超越西方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增长,即便是在经济转轨和2008全球金融危机中也辉煌依旧,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西方的正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都不能解释中国奇迹的成因,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本文认为,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中,意识形态决定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的供给,决定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国家的意志,因此,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原因是作为党和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的范式变革,即实现了由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由革命至上到改革开放、由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模式"是始自"中国之谜"的中国奇迹成因的理论追问,"中国道路"是对中国模式的中国化意识形态表达。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就是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只有把握这一中国道路的历史本身、国际语境、来龙去脉,才能界定中国道路的历史边界和基本内涵,理清众说纷纭的观点中的逻辑想象,回归改革开放的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3.
略论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玲娟 《理论学刊》2004,13(9):98-100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肇端于“中体西用”论,国粹主义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时代的焦虑和“西方的没落”使得东方文化思潮应运而起。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它主张以东方文化之长解西方文化之弊,力图为中国寻求一条超越西方模式的健全的近代化道路。虽然东方文化思潮有着内在理论缺陷,但它在谋求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的转型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艳艳  朱继东 《党建》2012,(10):29-31
西方文明中心论认为西方文明模式是唯一的现代文明道路,其目的在于向世界推销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满足西方国家追逐国际市场剩余价值的需要。时下,就连不少西方国家都不得不给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以掌声。但有些人仍迫不及待地要求回归所谓西方文明正统,从而陷入盲目迷信西方的误区。今天西方国家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西方文明中心论已经式微、正在被历史抛弃,对中国道路的价值理念要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0,(22):4-16
近些年来,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些成绩让深陷各种危机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也总是希望西方发达国家能用开放、理解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发展模式,用平等、谦和的心态研究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周月  张晓君 《世纪桥》2024,(2):112-114
现代化长期以来被等同于西方化、资本主义化、工业化。然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证明,现代化并不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更不能等同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百年探索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超越、逻辑超越、模式超越,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基石,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正西方道路并不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之路。世界的发展道路是丰富多彩的。当前西方遭遇的巨大困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不仅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打破了西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表明西方模式并非唯一正确,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积极示范。要独立自主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所以令人瞩目,最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贤娇 《求实》2007,3(11):77-79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失效,说明"西方模式"不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与此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却蓬勃发展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这说明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说明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经过近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和社会模式。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或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二是合理地利用资本主义;三是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王玉周 《党建》2013,(6):32-34
所谓"普世价值"的社会载体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 对于"普世价值"的普适性,甚至连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也表示怀疑。 "普世价值"的主张,实际上是推销西方的制度模式,改变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 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套在西方资本主义这个魔圈之中,是"普世价值"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75年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现代化在“西方”视域下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并以其优先性和垄断性持续挤压世界现代化多元性的生长空间。西方现代化在全球布展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自身以及外部的挑战,这从根基上决定了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和校正,为解决人类现代化面临的普遍难题提供了可能性方案,通过以党的领导与制度建设的辩证结合、利用资本与驾驭资本的辩证统一、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辩证统一、底线思维与战略布局的辩证统一,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标志着人类现代化对“西方”视域的成功祛魅与抽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