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解决法院可以审判哪些行政行为的核心问题,我国<行政诉讼法>及其<解释>都基本上是采用了概括式和肯定、否定相结合的方式对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行规定,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不足,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也使很多遭受不法行政行为侵害的行政相对人却得不到司法救济.因此,有必要改进我国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体例和相应判断标准,以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今年7月1日,世界上第一部以单行法形式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已经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管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综合执法     
在我国行政执法面临困境的情形下,行政机关对行政执法进行诸多探索,经过联合执法而形成今天的有法可依的综合执法。但目前的综合执法尚存在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导致综合执法的失败。综合执法需要法治环境作为依托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综合执法是指为了解决现实中行政机关职能交叉而出现的多头处罚和滥施处罚的现象,有的地方将原来由几个行政机关分别行使行政管理权的管理领域,统一由一个行政机关实施管理,并由该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我国城管综合执法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法律依据不足,职能范围模糊,人员编制混乱等。其原因则是涉及观念、经济、体制以及法律等各方面。要完善城管执法,就必须要坚持从立法、执法、守法三个方面切入,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将相对独立的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等职能从各行政主体分离出来,再合并由一个独立的综合执法机构来行使,即行政综合执法,是行政法治变革的趋势,既符合职能分离的行政民主化要求,又符合行政权相对集中的行政效率化要求,也有宪法和法律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的观念已经过时,由于行政立法具有的具体性、灵活性、技术性、效率性等特点,政府部门拥有的行政立法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要通过加强行政立法过程的民主参与,以起到保障公民权益,控制行政专横的作用.我国行政立法中民主参与制度过去只有<宪法>作了原则性的规定,200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1年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中确立了民主参与行政立法的制度,以法律形式对民主参与加以规范和保障.但我国行政立法的民主参与在理论和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矛盾和困境.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制定和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首部系统规范行政程序的地方政府规章--<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其实施效果如何需要认真全面考证.通过对湖南省、市、县三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示范单位的<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的广泛调研,可以看出,<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制定和实施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建议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适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条例>.  相似文献   

8.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是为了解决行政审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该法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会对我国公安行政改革和公安部门职能转变产生重大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两方面.但是,<行政许可法>在贯彻实施中遇到的阻力和其本身的固有缺陷是我们在公安行政改革中必须清醒认识的.  相似文献   

9.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同样存在行政垄断问题.尽管美国的州行为理论可以使州和地方政府的反竞争行为在一定条件下豁免于反托拉斯法,但其州行为理论的适用有诸多限制,美国的最高法院十分注重对州及地方政府实施行政垄断的意图进行控制.我国的<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作了专章规定,但该法对行政垄断的规定存在许多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突出<反垄断法>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根据赴湖南省政府实地调研所得,结合<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立法过程和立法特点,分析<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采取地方政府规章这种政策形式对其实施的影响可以看出行政程序规范从地方行政立法迈向全国性法律的转换中,有些问题尚待解决.<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为地方行政规章向全国人大立法转换,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公安机关在对违法人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时,必然涉及证据适用的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在调查取证手段及程序方面有了较大的修改,体现了立法者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比以往更注重对违法行为人权利的保护,使执法更具人性化,但一些地方还需完善。新法规定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补强证据规则对规范执法人员的取证行为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警察进行行政检查作了具体的规定,修改后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对该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定。两者对此问题的规定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有不相一致之处。对此,应当首先理顺立法,并对执法中遇到的法律理解与把握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当前行政执法失范问题的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进程中,公正高效有序的行政执法活动是其至关重要的环节。行政执法失 范问题产生的根源有:行政执法人员的问题、行政执法对象的问题、行政执法氛围的问题、行政执法体制的问题等。解决行政执法 失范问题的对策有:执法队伍的建设、执法体制的完善和监督制约机制的强化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在总结执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公安部对2003年制定颁布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进行了修改、完善。修订后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已于2006年8月28日以公安部88号令颁布施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对维护法制的统一,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保障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贯彻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形式,行政执法体制的构建对于提高管理效率、规范执法行为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场探索新型的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在我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先后展开,目前,新体制已经释放出巨大的管理效应,对各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上海为个案,回顾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行政诉讼法》实施十五周年之际,反思行政诉讼中被告消极应诉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法》,推进行政法治的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行政消极应诉是被告对原告诉权的否定,对法院审判权的藐视,对人大立法权的对抗和对社会公共意志的抵触。行政消极应诉在审前、审中、审后三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缺失法律信仰,法律工具主义观念至上和行政权独尊致使司法审判权边沿化是行政消极应诉行为的两大起因。要有效防治行政消极应诉行为,必须倡导行政诉讼法治化的观念,完善行政诉讼立法,健全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7.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产物。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一部系统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法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使在不同的地区或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建议及时总结14年来北京城管执法工作,加强城管综合执法研究,深化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8.
时代的发展,促使传统的行政执法目标模式发生变化,也对行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莫于川教授主编的《柔性行政方式法治化研究》一书所谈到的那样,以宪政发展的眼光,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视角来看,柔性行政方式的出现和日趋规范的运用,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我们要迅速转变观念,坚持刚柔相济、柔性优先的理念,解决行政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从行政复议法实施的情况来看,建立健全了行政复议机构与工作制度,案件数量基本稳定,行政复议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但也存在公正性不足、公信力不彰、制度优势与功能尚未完全发挥等问题,应从制约法律实施效果的制度因素、主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反思,剖析制约因素对行政复议法实施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回应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2021年1月,修订后的《行政处罚法》第五十八条正式明确了“法制审核”概念,然而对于法制审核制度中审核人身份和审核时间节点等方面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为促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建议基层行政机关普遍配置内设法制机构,明确法制审核的时间节点应在行政处罚事前告知之前,未来行政执法实务中应适度扩大法制审核范围,细化需要负责人集体讨论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