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承认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贯彻传统民法的公平、正义理念的体现。肯定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对切实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合理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关系,完善我国民事立法,指导司法实践,都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票据法上的利益返还请求权是票据法为实现票据权利人与票据义务人之间利益的二次平衡而设计的制度。学者对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历来有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对各种学说的比较分析,认为利益返还请求权在性质上属于不当得利请求权。  相似文献   

3.
以给付关系为标准,构建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两种模式,在第三方参与的指示给付的不当得利关系中,会形成基础关系瑕疵与指示关系瑕疵,其中会产生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情形,行使请求权的主体与对象有所区别。尤其在涉及不当得利的返还时,需根据得利人的善恶意主观状态的不同,厘清各类事由下的返还范围。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当得利制度需要考虑当事人的主观愿望,从民法"利益"的概念入手,不当得利应是财产利益,而且要求受益人保有"利益"时不具有正当性。在存在给付关系的不当得利返还中,应当依据给付目的不能实现和善意保护为判断不当得利返还关系当事人的依据,不能直接依据得失之间的因果关系。适用《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第47条时,需要从不当得利之"利"的主观性考虑,对"共同经常居所地"和"不当得利发生地"做适当解释。  相似文献   

5.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是为了平衡当事人的权益而设立的制度,其本质是票据法上的特定请求权,我国票据法虽对此做出了规定,但是还有不完善之处,文章对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了构成要件,并对与利益返还请求权行使的问题作了简单分析,在此过程中结合我国《票据法》第18条的不足,最后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6.
嫁资返还制度是古罗马法中有关婚姻关系消灭时,夫妻财产如何分配的制度。通过具体的制度构建,实现对弱势一方的周到保护,充分彰显罗马法公平正义的理念。与嫁资性质、存在基础相似的彩礼,其返还机制在我国目前尚无完备制度。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妥善解决彩礼返还纠纷,充分发挥彩礼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功能,我国法律应借鉴罗马"嫁资返还制度",以公平正义为原则,引入优先权为彩礼返还的保证机制,完善我国"彩礼返还制度"。  相似文献   

7.
《民法总则》对于不当得利的规定较为单薄,但其中不法得利排除返还的规则在合同无效后"相互返还"规则中具有适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考虑目前理论及实务对不当得利规则在适用层面上并非明确,故在肯定不法得利返还规则适用的同时,宜在实务中确立一定标准以认定不法得利排除返还之例外。在违法股权代持纠纷中,无效后的返还可以"不法"所依据的法律目的、代持各方主体违法程度、履行及得利情况判断是否支持投资款项的返还及返还的范围;投资期间股票增值所获收益并非法定孳息,不属于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对该部分利益的分配应先尊重各方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在无法达成一致时重点考量证券行业中投资与风险的相关性对该部分收益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8.
返还原物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存在观点分歧,《民法总则专家意见稿》认为存在保护不特定第三人信赖利益必要时,请求返还财产的权利适用诉讼时效。从司法实务审视,司法实践倾向于不对信赖利益区分,返还原物请求权并不适用诉讼时效,经验层面具有一定合理性。从理论层面分析保护不特定第三人信赖利益说有待商榷。诉讼时效的功能应当是避免义务人长期处于不利益状态,这不仅符合诉讼时效的本质,也符合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霆恶意取款案对ATM犯罪的立法和司法提出了挑战。本文以该案为背景,试图探求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制度与刑法上犯罪论之间的连结点。不当得利的犯罪化旨在明确不当得利与犯罪之间的界定,既不能将不当得利行为本身视为犯罪行为,亦不能对不当得利行为进行有罪推定,而是应在勘定不当得利与犯罪行为清晰边界的基础上明确不当得利与犯罪之间的转化标准,并最终着眼于该行为的民刑立法司法认定。  相似文献   

10.
李芳云 《当代广西》2011,(18):53-53
案情:糕点店买回来的蛋糕,却变成一包八千多元的现金,顾客曾某面对不当得利选择了沉默以对。在检察官细心释法和法官耐心调解下,曾某最终将八千多元的不当得利返还给糕点店。  相似文献   

11.
婚姻彩礼是否应该返还,有何法律依据,应当如何返还?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应秀良 《人民论坛》2010,(11):72-73
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赃款赃物的返还只设有原则性规定。实务中,赃款赃物的返还存在实体法规范缺失、返还程序不规范、返还条件设置欠科学等诸多问题。构建赃款赃物刑事返还制度时,应当处理好"先刑后民"与"刑民并行"、"一事再理"与"放弃权利"以及刑事返还与债的清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侵占罪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种新型犯罪,根据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有关该罪的立法还应当进一步完善,有必要在刑法修改时明确规定业务侵占罪和普通侵占罪,并且相应修改贪污罪的主、客体范围。司法实践中,必须正确掌握侵占罪与相关民事经济纠纷的相互关系。就该罪与违约而言,两者可能亦此亦彼,发生法律责任的重合;就该罪与不当得利而言,两者却是非此即彼,相互有着确定的界限,不可能产生责任重合的情形。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必须对民法不当得利的有关理论进行反思,明确恶意取得他人利益的行为不能作为不当得利处理,而是一种侵占性侵权行为。如果该行为情节严重或所获数额较大,则可能构成侵占犯罪。  相似文献   

14.
鲍雪霞 《新东方》2007,(6):36-38
一、不当得利的立法例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之事实。不当得利是一项古老的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法,但在罗马法上尚无关于不当得利的一般原则规定,只存在具体情形下的诉权。《法国民法典》中没有“不当得利”这个词,但存在关于不当得利的有关规定。《德国民法典》则对不当得利作了详细规定,此外《瑞士民法典》、  相似文献   

15.
不当得利构成民法上的债的侵权,是一种具有非法性的民事行为.当不当得利行为人占有他人财物且数额较大拒不返还时,能否按照侵占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这是自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一直困扰我国司法界和法学界的一个复杂问题.实践中因不当得利而发生"侵占"的情况多种多样,拒不返还不当得利财物的现象已构成了对社会的严重危害,迫切需要对此进行刑事化剖析.本文结合民法原理和犯罪构成对不当得利行为的非法性、罪责性及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具体分析,以客观、合理地认定不当得利与侵占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邹某的行为属于诈骗李福利贵刊今年第13期刊登的(邹某的行为是诈骗还是不当得利)的案例分析认为,邹某的行为属不当得利,笔者觉得有些不妥。希望能见教于两位作者。我认为邹某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首先,邹某的行为不是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  相似文献   

17.
用科学的协调手段化解利益分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桂芝 《湖湘论坛》2007,20(6):93-96
我国正处在一个利益分化急剧加快的时代,由利益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迅速扩大,且集中体现在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和干群矛盾三个方面.利益分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必须的,但不当的利益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又会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因此,政府应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以促进社会利益合理、有序、适度地分化,才能化解利益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8.
解决文物返还国际争议应以寻求合作型和非对抗性的解决方案为出发点,就争议解决原则而言,应从理论上无休止的争论向寻求交流与共享的合作原则过渡;方法上的更新,表现在逐步以非对抗性的、友好型的争议解决方式替代传统的对抗性的解决方案;实践上的变化,突出体现在从最初的拒绝承认和返还到逐步承认和自愿返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3月23日上午10时,重庆保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永川分公司派驻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永川支行棠城分理处执勤点保安员荣腾建在营业大厅例行巡查时,发现储蓄柜台前地面上有一个客户遗忘的包,经询问无人认领后,他将包拎到安全地带检查,发现包内有10万元现金。  相似文献   

20.
"以新换旧"为侵权损害赔偿中恢复原状之一种,受害人是否从中获得不当利益以及如何扣减乃学界争议之焦点。国外有基于不当得利之禁止而允许扣减相应利益之作法,亦有基于强迫得利之原理而不许扣减之判例;国内之争议则主要集中于损益相抵能否适用之问题。然欲认清该问题之本质,须从"能否扣减"的争论中跳出,将注意力集中到受害人"有否获利"上来。考量受害人是否获利,须根据具体案件,结合相关因素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