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首先不是作为一种理论,而是作为一种运动,作为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存在的。在共产主义这种运动,即实践中,人类不断地解决着人同自然界和社会,即人同环境的矛盾,不断从自然界和社会中解放出来,即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2.
行政的环境和环境的行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即行政管理,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的一种有组织的管理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周围行政自然环境和行政社会环境为前提、为依托而存在和发展的。行政自然环境、行政社会环境即行政环境,也是行政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不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社会界,行政和环境都是相互运动而存在、而发展,这种运动,或和谐统一而相互促进,或矛盾交织而相互制约。从行政的环境和环境的行政两个方面,来研究环境是如何作用、制约行政及行政应如何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有利于我们营造一个更利于行政的环境和建立一种更…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问题逐渐成为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生态经济作为实现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高度统一的经济样态,从宏观上看解决了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的环境伦理问题,却依然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环境不正义问题。在此从环境正义的视角出发,对民族村落生态经济发展进行考量。研究发现:代内正义上存在着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不对等;代际正义上存在着资源禀赋的过度开发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种际正义上则需要注重保护其他非人类物种的"内在权利"。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以黑格尔建构绝对理念的思辩哲学达到颠峰 ,也因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而走向终结。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唯意志主义与实证主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拒斥传统形而上学 ,但最终它们并没有达到各自的理论目的。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将以物质生产为基本要素的人的总体性实践活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与历史客体的环境赖以存在的基础 ,并以完整的人为理论的终极关切 ,真正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5.
不能抽象地谈所有制是目的或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抽象地谈所有制是目的或手段郭兴旺随着企业改革和企业产权讨论的深入,引发了一个“所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的理论问题。论者大多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这个问题,笔者想从哲学的角度谈点个人浅见。目的和手段作为人类实践的特有范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  相似文献   

6.
正从历史发展来看,城市与农村是人类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聚集区域,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等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分离的原因主要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马克思认为,城市和乡村间的分离与对立是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同步的,二者间的对立或矛盾关系将会随一国或地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改善,并达成相互融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统筹",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然 《创造》2023,(1):53-55
<正>创新实践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它和发展问题关系密切,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从诞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古代社会,手工劳动生产能力低下,人与人的交往非常有限,他们处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人类知识还只是生产和交往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创新实践在古代不可能作为一种理论被明确阐述出来。到了近代,随着机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和人的关系获得了基于物的全面展开,知识从经验阶段过渡到理论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 人类社会文明是在与其存在的自然环境的相互制约中演进的。不同的环境产生和影响着不同的社会文明的发展,而随着人类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等作用于自然的能力的变化,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作用也相应发生变化。本文试图从中日两国民族依存的自然环境出发,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为纵轴,来探索决定和影响着两国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和不同速度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会芳 《传承》2010,(12):14-15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也创造了一切的社会关系,并实现着一切社会规律。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总体性活动,是多种矛盾的集结点,而由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现实生活世界也是一个由多重矛盾关系形成的功能统一性世界,是一个全面丰富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正处于国民经济市场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政府的行为和职能的变化,分析和研究我国政府机构的改革,并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相适应,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机构改革的根源分析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是上层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关系是不能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它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也创造了一切的社会关系,并实现着一切社会规律.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总体性活动,是多种矛盾的集结点,而由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现实生活世界也是一个由多重矛盾关系形成的功能统一性世界,是一个全面丰富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凯 《中国发展》2005,(1):12-16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存在着两个重要的学术理论.一项是假定性学说,揭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轨迹,表述着一种现象,体现着一种矛盾的转化,即生态与环境状况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遵循倒U形状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另一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即经济与环境可以实现良性互动的循环经济的新思维,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揭示了环境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环境经济学思维上的一个飞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已被发达国家的历史轨迹所证明,循环经济模式也正在被许多国家探索和实践着.这两项研究尽管形式不一、侧重不同,但并不相互脱离与冲突,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在认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同时,也体现着经济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最佳互动关系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论充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内涵,循环经济的实践也必将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3.
郑羽 《前沿》2008,(1):205-207
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由于人类是以地区、国家和民族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因而文化必然呈现出多样性,每一种文化都各有特色。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以揭示中西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美学思想的历史个性和独特风格,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人类自身才会更加完善,人类文化也将更加充盈。  相似文献   

14.
真理是指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是人们思想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科学知识。真理是客观的,是绝对而又相对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在社会经济领域,我们的经济理论正确与否,同样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生产类系的标准,也是检验两种不同的所有制的标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由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因此,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就成为检验生产关系的实践标准。邓小平说,发展生产力就是硬道理,一切都围绕着是…  相似文献   

15.
价值观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灿斌 《湖湘论坛》2008,21(4):89-90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之相应,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伦理学两派观点的对峙。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看作是“为我而存在”的,强调自然对人的工具性价值;而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生物都是平等的价值主体。然而,只有从自然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维度,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冲突与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冲突与和谐作为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它们相互对立,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融突共生,成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动力。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在冲突与和谐的融突中螺旋上升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与和谐的普遍存在形式。化解冲突,实现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要面临的永恒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当前,努力建立和正确认识冲突与和谐的转化机制,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把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到“以德治国”的高度来认识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存在依据不仅在于几千年人类历史的经验,也有其自身的理性基础。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道德与法律就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两种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规则而并存。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但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现实分析,相对于法律规则而言,道德规则和道德控制都处于优先地位,即使在推行法治的时代,法治的实现也必须依赖于道德自律的形成。  如果说道德规则的优先性决定了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这…  相似文献   

18.
王晶 《长白学刊》2004,(5):111-112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不是凭空就有的,也不是通过遗传获得的,而是经过后天的文化实践形成的.这种文化实践,既包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文化资源,也包括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国农民传统文化信仰的形成,正是中国农民所面临的环境、所从事的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果.土与乡,这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农民的精神活动提供了一种文化框架.正是在与土地、与乡村的交往实践中,中国农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本矛盾、根本矛盾、王要矛盾最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急。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的。必须正确认识三青ZI’@的区别和联系。一、区别1、三者的含义不同。基本矛盾是指决定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技规定和影响这个过程真地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姐生产刀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系后就是最基本的矛盾,最重要的矛盾(如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第一个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一定友屡进程或一定发展阶段上,所包含的许等矛盾中的一种居天配地应、起…  相似文献   

20.
经验证明,在高二下学期政治课教学中,最容易为学生混淆的概念莫过于“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第六课)与“认识来源于实践”(第九课)了。对此,我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它们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1。含义(内涵)不同。“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指的是,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指的是,认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形成的、产生的、发展的。2.角度不同。从认识的对象、内容的角度来说,“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而从认识的产生、形成、获得的角度来说,“认识来源于实践”,即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把客观事物作为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