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新加坡的发展史,发现新加坡经济腾飞与社会和谐主要得益于青少年认同感的培育。新加坡以强化“国家意识”为核心开展青少年认同感教育的成功做法与经验,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坚定其文化自信,提高其文化素养,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一些消极因素,如社会上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有偏见,西方文化的强势以及比较普遍的应试教育等。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一定要注重一个"精"字,尽量在中小学单设相关课程,同时注重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充满信心,对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充满期待。同时,他们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有着较为理性客观的认识,在求学、就业、志愿服务等与自身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他们的国际参与意识和行为总体上主动积极。青少年学生国际观教育目前未受到充分重视,通过学校国际观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改进完善国际观教育方式方法,推进教育国际化,增强学生跨国界、跨文化经历,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学生国际观培塑过程中的作用等途径,可以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现代国际观教育,提高他们的国际意识与能力,使其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政治信息具有独立性与整体性、虚拟性与真实性、平等性与垄断性等特点,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网络政治信息丰富了青少年政治知识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了青少年政治知识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但同时网络政治信息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政治知识选择的难度,使青少年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产生"认同危机"。因此,国家要加强网络政治环境,学校要引导青少年网络政治信息的选择,充分利用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国家将"事后调控"转变为"事前调控"、学校及时澄清青少年的政治误解或偏差,青少年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要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努力消解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香港爆发的激烈街头运动中,青年是其中的主力,青年正成为影响着香港"一国两制"政策有效实施和强化地区国家认同感,实现人心回归的"关键人群"。香港事态的日益严重也显示出香港青年国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引导成为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的关键路径。增强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教育必须建立系统化的"大教育"体系,从端正理念、多主体推进、完善内容架构、优化技术推进手段等多通路着手调整教育结构,既要着眼宏观设计,自上而下地建构持久发展模式,强调多主体的协同并进,加强工作合力,又注重内容充实,细化国家认同的具体指向,同时也需要强调教育的实效性,优化技术手段,形成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顺畅教育通道。  相似文献   

6.
暴力亚文化的社区环境中自发形成了一套管理人际公共行为的"街头守则",这套非正式规则默认了人们可以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赢取"尊重"。在"街头守则"的渗透下,充斥暴力的家庭环境会强化青少年的暴力认同感,误导青少年形成以暴制暴的思维模式。另外,不良的社会交往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青少年通过暴力竞争来赢得"街头游戏"中的"尊重"。此外,青少年自身的叛逆性格也会强化其犯罪意志,成为刺激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港人国家认同感稳步增加,但依然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对于香港特区法官国家认同感的程度如何却很少有人关注。香港特区法官国家认同感可以反映在其所作出的判决中,但是更体现在其涉及基本法作出判决所采用的解释方法及其后果方面。香港特区法官解释方法的选择以及后果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其国家认同感的强度。这是多重原因下造成的结果,主要原因包括香港独特的社会背景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对其原因予以深入分析方能增强香港特区法官乃至香港社会的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作为华人华侨的接班人,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工作是未来"侨海"资源的基础,做好他们的工作,是从长远角度发挥海外华人华侨作用的战略性部署。嘉庚精神是福建侨资源的优势之一,在老一代东南亚华人华侨享有重要影响,然而随着这些华人华侨前辈的逐渐老去,新生代对祖籍国的认同感逐渐淡化,对祖国的了解也不太多,对今后开展侨务工作形成不利影响。本文围绕海外华裔青少年基本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当前华裔青少年的"失根之忧",对如何借助嘉庚精神的感召力,推动做好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工作,从而助推厦门"海丝"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自强精神,塑造了民族的优良品格,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广泛主体,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让“民俗文化进校园”,不仅能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于传承和保鲜,更使之永远处于弘扬发展的状态之中。只要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使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关系自2009年开始出现波动。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可能改变地区权力结构从而形成不利于己局面的恐惧,是其试图借重美国的重要原因。地区二元格局加强了东盟国家"两面下注"的外交选择。中国需确立前瞻性、延续性的外交战略,在外交实践上,注重使中国发展惠及东盟各国人民,增强社会层面对中国的认同感,提高国家层次对中国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