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关于"五四"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凸显出来,并引起长期而热烈的争论。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五四"启蒙者在经历了由否定到回归的痛苦反思后,将目光重新焦聚到传统文化,并在这一回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新的身姿,用新的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主"与"科学"语境中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审视,进而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有一种观点特别盛行。即认为“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这一观点的最权威代表是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教授。林教授在他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中开宗明义就指出:“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它的“直接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源的特定性质,尤其可以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正是由于“五四”“反传统主义是非常激  相似文献   

3.
吴国盛 《人民论坛》2012,(2):126-129
今天中国人的科学概念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科学"作为任何领域里正面价值评判的标准,这是20世纪科学主义意识形态长期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倾向于从实用、应用的角度理解"科学",对"科学"本身缺乏理解,这与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特定的历史遭遇和中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传统有关。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需要进入西方的语境。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精英进行新文化启蒙的主要舞台,也是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本,更是有关“反传统”问题讨论的重要原典。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应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与反思《新青年》的“反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 海外有一些学者,把“五四”的“反传统”与“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混为一谈,认为前者开了后者的先河,二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笔者认为,“五四”与“文革”,形似而质异,不可不辨别清楚。一、启蒙精神与蒙昧主义“五四”运动的主体是知识精英。他们并不是全面地反传统。他们的地位和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走上反文化的道路。他们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借助另一种文化的价值来冲垮  相似文献   

6.
阎嘉 《思想战线》2002,28(1):83-87
文化传统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发生断裂 ,也会不断延续。重要的是要确认和研究哪些传统断裂了 ,哪些传统延续下来并至今还在起作用 ;尤其要关注中国近代以来产生的各种新传统以及体现于民间的文化心理结构 ,这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对话当中 ,深入特定文化所产生的语境 ,对于理解不同文化特别重要。过分强调理解中“前见”的作用 ,会造成真正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只有当我们有了民主的土壤,科学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五四"先驱在引进民主和科学救中国,把民主放在科学的前面,说明"五四"先驱真正理解民主对科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可真 《湖湘论坛》2010,23(6):85-90
中国历代王朝对遗民人物所持的宽容态度,反映了崇尚人格独立的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立基于人格独立原则的以"忠君"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一种具有一定超越性的社会公德。蒋家王朝完全抛弃了人格独立这一中华礼义文化的价值基础,逆历史潮流而动,完全无视"五四"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建设目标,以"忠于党国"的特殊政治道德来取代中国的传统社会公德,这是中华精神文明的一种倒退。今天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努力构建基于"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融爱国精神与人道精神为一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应是"自由",如果没有自由的话,科学只能在力量意义上被敬畏,而民主也只能被理解为一种较好的政治程序.我想,如果要纪念"五四"的话,应该去读一些"五四"时期文化大家们的原文,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体验一下那时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0.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文化异同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反映。在跨文化语境中,词义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各文化独有的联想。这种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貌合神离、迥然不同、此有彼无。本文初步探讨了英汉两种语境中,词义所反映出的文化异同。  相似文献   

11.
李广琼 《求索》2005,(3):159-161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成为时代总题的重要子题。对女性同盟的着力书写成为那一代女作家笔下不约而同的文化策略,显示出反传统性别秩序的战斗姿态。然而,庐隐等女作家又不无理性地解构了这一女性同盟的神话,显示出五四女作家对于女性解放更为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的文化阐释学促使人类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的转折。文化阐释学的核心是文化"深描"。所渭"深描"即:对特定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持有者的理解进行显微察访,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语境进行阐释。人类学的"深描"是对活文化进行观察和理解,进而进行阐释。它突出的特点是显微研究。基于时间的隔离,文化"深描"基本不适用于历史学,但对历史学有借鉴作用。历史学研究者可以借助有精细内容的历史文献的发现、整理、重组,使历史达到显微的效果。事实精微、清晰,分析也就相应地细致入微,这就是我理解的历史学"细描"方法。历史"细描"  相似文献   

13.
尚新磊 《求索》2013,(9):150-152
当传统面对近世经验丧失生命力的时候,对致力于探求“道”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他们不可能一开始就运用“五四”那样与传统全盘断裂的思维:相反.他们致力于怎样恢复与发明自己的文化根性,重新厘定一条可以延续与导引中国社会发展的叙述线索,这一诉求是通过“怎样理解传统”来实现的。为此,康有为用“疑古”开启了自我理论的整合建构。虽然他的心解显得主观臆断,但这正体现了发生在思维层面上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轨迹。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作为“思想的主体”也在领悟与感召着传统.谋求与之新的对话,这样,新的变革主张才得以发生。  相似文献   

14.
历代学者研究孟子诗学,分为三大治学进路:经学化/政教观的进路、纯文学/纯诗学的进路、思想史/文化史的进路,这几种研究路径的形成受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而有特定的研究指向。融通"双重问题意识"是一种全面而恰当地处理孟子诗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15.
五四精神也可以说是少年中国精神樊星撰文指出,什么是20世纪的中国文化精神,就是少年中国的精神。1910年,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发表了激情澎湃的《少年中国说》。五四先驱们关于新青年的议论集中体现了他们对新的时代风气、新的民族精神、新  相似文献   

16.
对于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理解。首先是从理论层面上理解即认识论的问题,主要研究我们怎样认识和了解事物。其次是从策略层面上,主要关于研究策略的选择和考虑。再次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说,研究方法就是关于技术的选择,比如说面对特定的对象如何进行访谈、怎样在特定的田野中搜集资料等等。本文主要涉及的即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唐末五代是我国士人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特殊的转型时代和特定的社会地域文化双重背景中,唐末五代南方士人群体的政治心态极为复杂,他们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也有顺时趋势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杨帆 《前沿》2012,(16):179-180
设计是在人类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创造活动.这里所说的语境是指某一群体所共有文化背景的总和,它包括群体所在的地域、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设计色彩正是在这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生成意义和实现传达的,可以说,设计色彩的运用是一种基于语境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何来‘断层’!舒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著名作家和学者)有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反得大彻底,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有不少人应和此说。我却不能理解,不知道何来“断层”!大概也是多年来讲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讲得太热闹了:似乎舞台大幕...  相似文献   

20.
吕青  吴妍妍 《求索》2008,(7):179-181
文化传统促使一个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特定人群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及文化认同感,这是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德性文化是当代中国道德重构的文化源泉和底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现代转换中,积极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共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新文化语境。实现在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境遇下,建构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相契合的人文伦理范式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