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自然境界——最低级的,了解的程度最少,这一类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二)功利境界——较高级的,需要进一层的了解.(三)道德境界——更高级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四)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彻底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叶朗 《党政论坛》2011,(12):1-1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原人·自然》一章中,对其四种人生境界中的自然境界进行了具体的评述。人在自然境界中的表现,与先秦道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天然素朴"极其的相似。由此观之,先秦道家的理想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说"的低级程度。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赋予西方理念"人是理性的动物"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由此提出了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生四境界观点.但是,他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对人的符号化定义,没有包含人的价值规定性的全面性.他的人生四境界带有非历史的缺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缺陷,也带有人类早期文化的自然崇拜的缺陷.从人的价值规定性及其实现程度出发可以看到人生三境界,即个人自我实现的审美意境、与社会同在的审美意境和与历史同在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6.
政务诚信是指政务活动中的各级政务机构和政务人员对公民真实不欺的一种行为表现,要求做到“内诚于心”和“外信于行”。依据对政务主体诚信缺失控制力的不同,政务诚信可划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政务诚信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普朗克60大寿的宴会上,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番意味深长的祝词。他说在科学的殿堂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是怀着各不相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来的。爱因斯坦根据科学创造的动机把所有的科学家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人是从纯粹的功利目的出发,把科学作为一种获取生活报酬的手段;第二种类型的人则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娱乐,因为科学能够给他们某种超乎常人智力之上的快感,他们通过这种娱乐来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与雄心壮志的满足;而第三种类型的人则既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消遣。  相似文献   

8.
徐国亮 《党政论坛》2010,(24):13-13
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养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形象比喻,从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正气”概括而来。“气”,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道德境界、作风习气。  相似文献   

10.
叶朗 《党政论坛》2011,(14):1-1
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层面,工作或事业的层面,审美和诗意的层面。前面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最后一个层面是超功利的。人生要做一番事业,但是人生还要有一种诗意,人生的概念和事业的概念不是相等的,人生不等于事业,  相似文献   

11.
“虚无”既可从本体论上讲,则可从价值论上讲,还可以从修养境界上讲。儒家哲学在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反对“虚无”之说,但在境界上则是肯定此说的。境界上的“虚无”是儒释道三家所共有的,但是,就儒家所言“虚无”仅仅是“境界上的”而论,它的虚无之说是与其他两家相区别的另一形态。刘蕺山的哲学思想一左 程序上是为矫正王还末流的虚荡之弊而形成的,但是,其思想中不管自境界而言的虚无思想。  相似文献   

12.
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强调应遵循“人是目的”的伦理要求,将自我对功利的追求与他人对功利的追求相统一,反对以个人的功利作为道德的基础。其二,指出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至善的人生是道德与幸福统一的人生。其三,为了实现“人是目的”的伦理要求,提出要履行职责,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提出并论证灵魂不休、上帝存在的假设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通过吸取儒家对道德境界的观点,以儒家对道德境界之总括"仁者爱人"映射"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在对二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对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在道德境界范畴内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卜慧芬 《学理论》2009,(5):21-23
“慎独”是儒家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具有很强的道德主体规定性。“慎独”并非人人皆能做到,只有具有独立的道德意识、积极的自律精神和完整的道德人格。并能始终践行审慎的道德行为的人才能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成为一位“能‘慎独’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系统是一种多元结构。先秦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价值取向不一。汉以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严禁“杂反之学”,百家之学隐而不显,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统治者之所以提出意识形态一体化的政策,正说明了多种学说的现实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多元现象并没有也不可能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罢黜”而消声敛迹,它一直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全过程。从整体上看,这种多元取向的结构,主要包括四个要素,一曰道德,二曰功利,三曰权力,四曰自然。儒家尚道德,墨家重功利,法家以权力法洽为目标,道家以自然无为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经济与道德:对一种研究的研究韩维彩●韩卫东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究竟如何?我们的道德建设怎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道德是超功利的吗?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本性是超功利的...  相似文献   

17.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党政论坛》2009,(24):26-27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相似文献   

18.
陆杰荣 《理论探讨》2005,6(4):33-36
哲学就其本性和特性而言是人通过反思的途径表达自身精神需求的内在方式,哲学通过境域式开掘与生成体现了人的境界的精神需求。哲学境界成为人超越自然存在的精神体现方式,主要蕴涵着人文精神的指向、自由精神的指向、理想精神的指向以及批判精神的指向。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  相似文献   

20.
山东惠民老家有句骂人的方言叫“不贪业”,意指不干正事、不务正业之人。而对一心一意、千方百计干正事的人,则禁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人真贪业!”古今中外,各行各业,都需要干正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贪业”人才。“贪业”,生活才富有意义,生命才更有价值,人生境界才会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