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党课》2008,(3):121-121
时下有一种人似乎很受年轻人追捧,这种人就是“达人”。例如,对化妆用品了解深入的,被封为“美丽达人”;对茶文化有研究的,被誉为“茶艺达人”,等等。那么,“达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又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2.
在整个经济宣传中,要进一步克服见物不见人的缺点,更多地加强对先进单位、先进典型、先进集体、先进职工、先进知识分子和先进人物的宣传。有一个时期,宣传的也是先进人物,但往往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贬损。本来人物是很好的,但侧重点总是讲他遭受到极为严重的这样那样的社会折磨,这样那样的坎坷,使人看了以后得到的印象并不是要向他学习,而是感到这样的人真是“傻瓜”,或者说社会对这样的人总是那么不公正,他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但结果是“我爱祖国、祖国不爱我”。这样的宣传带来的反效应往往极为严重。今天的形势同“文革”刚结束时已有很大…  相似文献   

3.
晓司 《支部生活》2007,(7):34-35
“明星主持人”五个字,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绝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名称,更是“梦想”、“出名”、“财富”、“被人追逐”、“一切皆有可能”的代名词,这个职业有太多对一举成名想象的诱惑,有太多让不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许步广 《求贤》2006,(5):30-31
在这个近乎浮躁的年代,我按捺不住要向您介绍刘建高。坦率地说,刘建高算不上普通意义上的人才或者英雄;当初我与刘建高结识,也实在是不经意间的偶遇。他个子不高,也算不上英俊,操一口山东腔普通话;但我很快就被他充满活力的人格吸引了。当时,他是驻津空军某基地的基层单位政委,却俨然一个“外交官”,牵头协调整个基地的“军民共建活动”。起初我纳闷,他并非专司此职,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和他交朋友?细细观察,他的亲和力不是来自利益关系,更不是他本人有什么背景;而是他身上有一股独特的活力,有一种让人无法回绝的执着。  相似文献   

5.
感受财富     
有人说有钱便拥有财富,其实不然。人的一生有许多除金钱以外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好好地珍惜。 年轻是财富。一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总是感叹自己太穷。一位老人问他:“给你 100万元,你愿意马上变成80岁的老头儿吗?”年轻人说:“不愿意!”老人又问:“给你1000万元,你愿意立刻就死吗?”年轻人还是回答:“不愿意!”老人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很富有吗?你已拥有了1000万!”其实,年轻就是财富,生命如初升的太阳,充满无穷活力,它能创造出许多你无法想象的奇迹。 健康是财富。在为一些朋友英年早逝惋惜时,更多的人悟出…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一位22岁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尽管他有一张英国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的文凭。为了求职,他从英国北方一直寻寻觅觅到首都伦敦,走进了世界著名的《泰晤士报》编辑部。“请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他十分恭敬地问。对方看了看貌不惊人的他,说:“不要。”“那需要记者吗?”“也不要。”“那么,排字工、校对呢?”他毫不气馁。“都不要!”对  相似文献   

7.
张建 《世纪风采》2009,(12):3-6
毛泽东生前没有在人们对他“万寿无疆”、“万岁”的呼声中陶醉过,他总是那么理智、冷静而从容,辩证看待并多次坦然地笑谈到自己的死。毛泽东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起生死问题。其中,谈得最透彻、细致、感人的一次,  相似文献   

8.
寇士奇 《党课》2011,(18):65-65
一个古老的趣闻:三个人来到罗马,见到一位哲学家,问:“我们在这里能看到多少美景呢?”哲学家问他们:“你们要在这里停留多久?”第一个人是个年轻人,答:“几年。”哲学家说:“那么你可以看到罗马的一点美景。”第二个是个中年人,  相似文献   

9.
拳头与尊严     
刘洪波 《唯实》2001,(7):71
“不卑不亢”,实在是一种境界。以我所见,真正有了一个事情,需要与人打交道的时候,能够不卑不亢的人少见。盖不卑不亢,不只是自我平衡的技术,而且非有强大的理性、自信和尊严感不可为;而卑或亢则只要缩起头来或火气大作即可。 有的人一卑到底,无时不在阳气不足的状态,便是劈面抽他三个嘴巴,他还流着口水迎奉。有的人一亢无余,有事没事就炸开了锅,亮着大嗓门吆喝,哪怕被揪了一根毫毛,他也要寻死觅活。更容易遇到的,是且卑且亢的一路,无论遇到什么人,要从“可欺不可欺”的角度来加以观察。觉得可欺的,他就亢起来;觉得不可…  相似文献   

10.
梁新 《学习月刊》2013,(7):14-15
比尔·盖茨,是一位比较现实的人,他给年轻人很多忠告.对年轻人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大有益处。一个人要做事、要做成事,只有学会适应环境,才能“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11.
梁新 《学习月刊》2013,(4):14-15
比尔·盖茨,是一位比较现实的人,他给年轻人很多忠告.对年轻人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大有益处。一个人要做事、要做成事,只有学会适应环境,才能“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12.
走出重庆火车北站,徐代全举目一扫。一个摊位撞入他的眼帘:“怎么围了那么多人?”“是不是哟?”“有这么好的事?”……一个个兴奋的声音飘过来,徐代全心里的好奇立马被勾引出来。  相似文献   

13.
在晋中有一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叫常海明。但是,却常被人称为“孙旺泉”。为啥呢?因为他是影片《老井》主角———孙旺泉的艺术原型。而老百姓的称呼则更形象:“龙王爷”。他踏遍千山万壑,不仅找到了水,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常海明难以忘记他打井迈开的第一步。那是在1976年,常海明被和顺县水利局委派到县志上记载属于无水区的土岭村勘测水源。进村后,村里人根本瞧不起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议论纷纷,有的说:“土岭历史以来无水,不知请过多少风水先生,都没有找到水,他这么一个年轻人能找出来水来吗?”有的说:“解放后,我们村专…  相似文献   

14.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生活在活生生的社会里,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人进行这样那样、或多或少、或紧或疏的交往。不过,交往的需要和愿望人人都有,态度却不相同。有的人交往的需要非常热切,不仅愿意而且主动地行动起来,去有意识地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交各种各样的朋友,结果总是得到许多人的友谊,身边常聚有许许多多的朋友;而有的人虽有交往的强烈愿望,但却不能主动地去交友,去与人接近,而是坐等别人上门求会,结果总是落得个“知音难觅”的空叹,交不到几个朋友;还有的人虽也愿意多个知心的朋友,但这种交友的要求既不强烈也不迫切,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仅不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对别人送过来的交往信号也总是冷漠相待,结果总是落个“孤家寡人”,被人们抛在“朋友圈”之外。  相似文献   

15.
有则故事耐人寻味: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寻找成功的秘诀,哲人递给他一颗花生说:“用力捏捏它。”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壳便碎了,剩下花生仁。然后,哲人教他再用力搓搓,结果红色的皮也被搓掉了,只留下了白白的果实。哲人再教他用力捏捏,年轻人迷惑不解,但还是照着做了。可是,不论他如何用力,却怎么也捏不碎这粒花生仁。哲人语重心长地告诉年轻人:“虽然屡受打击与磨难,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始终都要拥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这样才会有美梦成真的希望啊!”  相似文献   

16.
一个年轻人到一家杂志社实习,遇到一位以严格要求和博学多才而闻名的老编辑。年轻人每次交稿时,这位老编辑总是一句话:“如果你对某一个字的写法没把握,就查字典。”并且规定,年轻人每天得写一篇文章放进编辑桌上的盒子里。哪天没有,他就敲着桌子说:“文章呢?”这样,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年轻人的文章一天一个样,终于在写作上取得很大成就,并参与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这位年轻人就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民主主义革命者乔·富兰克林。指点他的那位编辑名叫弗恩。富兰克林一直以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情按照弗恩的严格要求磨砺自己,终于取得了成功。后来,弗思去世了,富兰克林在整理弗恩的遗稿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孩子,其实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我并不懂写  相似文献   

17.
据说,有一个自视为“奇才”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痛苦绝望中,他选择了投海自尽。一位老渔民将他救起,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年轻人说自己怀才不遇,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老渔民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砂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很随便地扔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扔的那粒砂子捡起来。”“这怎么可能?”年轻人说。老渔民没有说话,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很随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这当然可以!”老渔民乘机开导年轻人:“你应…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年轻人从小学习成绩总是不好,23岁那年他退了学,应聘到一家出版公司担任内勤。但很快,他就因不善处理上下级关系而被解雇了。  相似文献   

19.
“不要打我的牌子搞特殊” 1950年秋,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来到国家铁道部门口,被门卫拦住了。门卫见他穿一身山里人的装束,便盘问道;“你是哪里来的?找谁?”年轻人被问得低下了头,怯怯地答道:“我找父亲。”“你父亲是谁?”“滕代远”。原来,这个年轻人是滕代远在老家务农的大儿子滕久翔,他听说父亲当上了铁道部长,就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探望。几经周折,终于见到日夜思念的父亲。久翔是滕代远离开家乡考入常德师范前一年出生的。滕代远参加革命后,一直没有机会回老家,如今见到阔别20多年的儿子已长大成人,心里分外高兴。  相似文献   

20.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0,(12):71-71
某人去A市出差,在街上丢了一元钱,民警说:“我们一定帮您找到。”1个月后,那人再去,他丢钱的大街因修路都被挖了开来。他不禁感叹:“A市的人就是实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