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强  王娟 《理论月刊》2014,(1):161-164
整体观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深刻分析和科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对加强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内的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无裨益。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文献考察,可以发现: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愈加重视,重点愈加突出,逐渐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层深入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核,尽管如此,研究的系统性缺乏、研究的方法单一、影响效度研究不够等问题已经凸显,亟待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系统研究、多元研究和影响效度研究。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在当下呈现出学术政治化、历史娱乐化等时代表征。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冲击;污名化党史国史,侵袭大学生对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政治认同;诋毁传统文化,腐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研究表明,大学生迷惑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变迁影响密切关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密不可分,而历史虚无主义欺骗性、鼓动性的话语逻辑也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求新猎奇的认知心理特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显得更加肆无忌惮。抵制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民论坛》2015,(3):48
综合得分:6.7关注度:7.3活跃度:8.2影响力:5.12014年某刊物第5、7期连续发表几篇文章,试图重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来龙去脉和表现,进而否定目前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评。其主要观点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混为一谈,有以“学术研究”为名,行解构历史之实。针对于此,另一刊物连续刊发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吗?》《历史虚无主义错在哪里?》等文章,对上述文章进行较为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这些文章试图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重新”的界定,是为历史虚无主义“翻案”,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历史虚无主义,是“公开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公开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屡屡泛起,成为腐蚀社会的一个思想毒瘤。针对现实问题,学术界潜心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展开梳理及评判,对未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走向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军 《人民论坛》2022,(14):78-81
当前,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强有力的遏制,大大压缩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空间,有效遏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在这种压力下,历史虚无主义衍生出“软性”形态,呈现话题更加聚焦、话语方式隐蔽、利用网络信息存量、与“饭圈文化”结合等特点,愈加难以辨识。未来,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既不能幻想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也不能因历史虚无主义的隐蔽性、社会思想环境的复杂性、网络技术迭代更新的挑战性而止步不前,必须要保持久久为功的态度和信念。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在思想之中得到认识和把握的人类生存活动的有机整体,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尽管有其特定内涵,但其仍是基于虚无主义根源的思潮。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者采用复制、拼贴、移植、拷贝与戏仿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任意剪裁中共党史,企图建构一种符合他们自己意愿的意义体系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达到他们的政治意图。鉴于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沉渣泛起的原因及传播特点,欲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应从其根源、传播特征和市场入手进行围堵和钳制。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且作为一种统摄性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发展。虚无主义在中国具有双重历史生发背景:一方面,近代以来开展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的奋争是虚无主义得以在中国生发的普遍历史际遇;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反思和限定又赋予了虚无主义的特殊表现样态。从资本逻辑出发探究虚无主义是消解虚无的重要路向,以此为出发点的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人民掌握政治权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了抗争虚无主义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那么,历史虚无主义则意味着,传统历史哲学所悬设的历史的终极目标的失落,进而是历史哲学被历史编纂学所取代。在历史编纂学兴盛的今天,唯物史观也被部分学者误解为旧的历史哲学而加以拒斥。这就引起了当前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运动。本文在梳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以2014年梁柱与杨天石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个回合的争论为切入点,重新反思了"何谓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以期为当前轰轰烈烈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由来已久,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惟有精准发力,方能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为此,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阵地的规范建设与有效管理;做好历史热点问题的研究与成果宣传,用真实史实戳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鼓励创作符合主旋律的文艺作品,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增强法治观念,用法律手段打击历史虚无主义行径。  相似文献   

10.
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成因、表现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影响大、危害深的社会思潮,其形成和发展有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否定中国革命史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手法否定和歪曲历史,力图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为"罪史",为全盘西化寻找历史依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它妨碍人们对历史的科学认知,割裂革命与建设、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它妨碍历史共识与政治共识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相似文献   

11.
历史书写关乎中国文明之存亡接续。历史虚无主义旨在抽掉中国文明的命脉与根基,文化领导权、话语领导权争夺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对于晚近的历史虚无主义要有更彻底、全面的认识与批判。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现象背后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否定中国革命。为此,需要把握一主轴,即再度深刻认识中国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那么,历史虚无主义则意味着,传统历史哲学所悬设的历史的终极目标的失落,进而是历史哲学被历史编纂学所取代。在历史编纂学兴盛的今天,唯物史观也被部分学者误解为旧的历史哲学而加以拒斥。这就引起了当前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运动。本文在梳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以2014年梁柱与杨天石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个回合的争论为切入点,重新反思了"何谓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以期为当前轰轰烈烈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然伺机冒头。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社会政治思潮,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深刻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提出了党史宣传要以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为重要遵循,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一要明确党的历史不管是横看,侧看,历史功绩都是第一位的,要着重宣传好三个方面的历史功绩;二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三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四要实事求是看待革命领袖和历史人物。同时提出: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扩大和延伸党史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知史爱党;以加大党史成果转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增强党史教育效果;以加强红色阵地建设,守护好地方党史,做到守土尽责。从这三个方面提升党史宣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强化民众对党史的共同认知,从思想防线上筑牢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铜墙铁壁。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6,(5)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资产阶级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深刻分析和再认识,揭露它虚伪的面纱,同时,我们还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不顾基本史实,利用网络媒体散布谎言、制造舆论和政治混乱,玷污和贬损历史上的英雄模范人物,因此一直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深刻批判。在党中央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界2015年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处处打胜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四面出击、乱打乱咬、乱了阵脚,频频踩踏红线,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下政治、文化、经济领域各有表现。把握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必须明确其政治指向,并抓住其与资本逻辑之间的关联。而历史虚无主义的超越需仰赖于一种既能够遏制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负面效果,又能体现出中国文化、价值与道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一股来势凶猛的社会政治思潮,它通过史学、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视频等多种途径出场传播,扰乱视听、混淆是非、蛊惑人心,搅乱了人们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判断,毒化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且干扰了在新的历史高点上推进改革发展的大局。从哲学视阈看,当代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着五大认识谬误,即政治立场的伪中立性、方法论的形而上学性、人性论的抽象人道性、价值观的极端相对性以及历史观的唯心论。批判和拒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是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功能的需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同时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四个全面”布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抽象的"人性论"消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用错误的历史研究范式冲击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通过夸大历史错误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虚无主义采取隐蔽性、迷惑性的手段,利用互联网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我们要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手段及其消极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2017年,主流话语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阵地意识不断强化,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不断深入。但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仍有甚嚣尘上之势,尤其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影响范围持续扩大。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动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