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从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高度,对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战略性要求。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力则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就是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知识和疑点;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探究问题;热衷于科研和创作,处理问题时常可以另辟蹊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的主要特征表…  相似文献   

2.
在人的素质中,创造力是最根本的素质;在人才的特征中,创造性是最本质的特征。不懂得创造、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不能算是人才。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模式是使人的本质属性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更加高尚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培养各级各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一、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必然新技术革命的时代和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迫切要求中国教育模式变革转型。“传授知识型”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虽然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打下扎实的根基,可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读书型”居多,有能力、有…  相似文献   

3.
所谓创造力意识,指的是人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在知、情、意、行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目标实现相关联的个性心理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理念和手段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抑制了其创造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笔者结合高职院校实际,谈谈高职生创造力意识设计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培养是人才工作的基础,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人才队伍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建设还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等教育存在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和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和需求的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还有待于建立和完善。研究人才的培养机制,应坚持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优先的方针,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为基本取向,以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目标,为此要抓好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正以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为目标,以跨专业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为载体,把科学精神、人文素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有机融入受教育者意识、知识、技能、道德、行为培养之中,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认识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情感、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高度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即可称之为"绿色人才"。培养绿色人才,是各林业职业院校弘扬生  相似文献   

6.
全立新 《世纪桥》2008,(7):88-89
通识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全面发展,坚持独立、真理、正义与自由精神培养的和谐教育,已逐步成为当今国际高等教育中的一大潮流。加强高职高专通识教育应构建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整合;构造特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文丽  马金虎 《世纪桥》2008,(12):85-86
培养创新人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遗传、环境、教育诸因素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高等学校应当承担历史重任,以培养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协调性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营造具有时代性、开放性、超前性的内部条件,建立把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的现代教育,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界开展的研究主题之一,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创新教育的特征及实施环境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儒家经学传统对中国人创造力培养的消极影响:一是使读书人偏文轻理,知识面狭窄,对创造力的知识基础的构建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造就了中国人整体性、同一性的思维特性,使其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三是其“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观贬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压制了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立德。高校党建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促进党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与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现有的高校教育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改革高校入学制度,适应素质教育;要改革高校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要改革高校固定学制、固定专业,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改革高校现行办学制度,与高科技企业携手培养跨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2.
邢颖 《学习月刊》2013,(20):55-5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方向决定成败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与核心。知识经济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呼唤着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因此.国际上也把21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在我国,也把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使其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力军.探讨其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正确把握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培养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成为国家新一代有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培养,而且更要注重改进对学生创造力、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日本道德教育政策的主张是在“特设道德时间”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学习时间”的政策,旨在通过学校各教科和活动来综合进行道德教育,达到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和丰富人性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教育政策的变化是与日本社会现实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袁雨辰  李香周 《世纪桥》2011,(17):128-130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艺术教育对于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直觉与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智育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创造力与艺术实验班为例,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旨,分析了艺术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音乐等艺术教育手段的独特功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了全新范例。  相似文献   

17.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开发要靠教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教育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国内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问题,这不仅决定我国在21世纪能否拉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教育差距、科技差距、经济差距,而且将决定我国能否全面实现现代化。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背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是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以科学的学校发展观,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新校园,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良的品德、灵活的知识、创造的能力、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加强自学成才研究的主要原因(一)成才是自学者应追求的目标自学者追求的目标,是多层次的,可以分为低、中、高三档:低层次──达到中等教育程度,中层次──达到高等教育程度,高层次──人才。有人会问:有些人成才时,并未达到高等教育程度,个别人甚至中等教育程度都未达到。达到中、高等教育程度是个学历标准问题,而成才却是个创造力标准问题(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创造力与学历有一定关系,学历越高越有利于发展创造力,但并不是学历越高创造力越强。事实上,学历高未必成才,学历低也未必不成才,学平是一…  相似文献   

20.
学校管理涉及三个方面: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必须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需要教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但教育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因此,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把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