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理论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王朝彬 《新湘评论》2008,(11):29-31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一种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朝彬 《学习导报》2008,(11):29-31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一种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到“市场”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如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到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个过程有13年;如果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计算...  相似文献   

5.
正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一方面是照搬苏联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出的选择。正如前文所述,应该说,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采取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工业化初步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也很明显,譬如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本应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  相似文献   

6.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大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进入了许多改革者的思考。围绕计划与市场的争论绵延不断,直到1992年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方才硝烟散去。“计划与市场”争论第一波自从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集中计划体制以后,人们就感到计划经济的实际运转远不像理论上讲得那么好,问题很多,需要改革。但是,当时改革思想的主流,仅仅是在计划经济下允许市场力量起某些补充作用。即使如此,几度萌生出的一点市场的成分,很快也被打得落花流水。“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正式提出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变革。现在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不仅在于明确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重要的是在于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发展的,是一个不断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但是,党和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反复探索、不断深入、逐步明确的过程。这个实践和认识的深化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计划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大体可以称之…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因此,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讨论的一个基本线索也就是从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批判和反思开始,逐步地探索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和方法,而这其中又经历许多中间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困扰人们多年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论终于划上了句号。党的十四大以毫不含糊的科学语言申明: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蕴育、萌生和发展的过程,其间,留下了三代中共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的足迹。第一步: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之前,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没有照搬苏联经验,但从宏观上看,经济体制基本未脱离苏联的经济体制模式,其主要表现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占绝对优势,并试图成为唯一的经济成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对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改造的完成而扩大到全部经济生活中并实际上取消了市场经  相似文献   

11.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衡量社会制度的标志。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和发展。一、理论模式到现实模式的飞跃,引起观念更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产阶级处于第一阶级、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他们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日益激化的诸多因素,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那么,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个什么样子?马恩构想出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建国后长时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建国初期,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对于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就日益  相似文献   

13.
正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新中国只用了短短七年时间,就建立起单一所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执政者的意识对制度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人们不可能凭空创造历史。旧中国经济体系的遗产,新中国为稳定经济采取的临时性政策,冷战国际环境,以及共产党人对经济体制的认识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市场的削弱和计划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提出后,广大读者十分关注,希望了解它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那些差异。为此,本刊约请王石奇同志就两种经济体制在实际运行中的重要差异列了一张简明表格。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这个研究分析是初步的,谨供读者参考,并欢迎提出补充和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国策到国法--中国计划生育历程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亚非 《新视野》2004,(3):55-57
经过20余年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人口转变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但我国的人口转变不同于欧洲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条件下的“自发性转变”。本文通过对我国计划生育历史的回顾,论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育控制对人口转变的诱导、促进作用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200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提法,“又快又好”被“又好又快”所取代。“数十年来,在中央的公报中,这是首次出现这样的提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说。  相似文献   

17.
贾政放外任管粮道那一阵子,李十儿所以组织那次怠工,为贾政假惺惺拒收贿赂施压(见《红楼梦》第99回),是因为他们把为衙门做事当差看做是如同做生意、如同经营产业一样的投入。什么都是花钱买来的,必得有足够的油水即大于成本的产出,才好经营下去。怠工使贾政的禁令瓦解,这些人也就个个发财,过得滋润。三百六十行,在那个时代,这是一行。刘邦得天下后对他父亲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刘邦的兄弟)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如今我这家业成就,同善治产业的老二比,谁多呢)?刘皇帝显然是这一行的大行家,他早就把这当做一笔生意…  相似文献   

18.
1985年刘光亮的父亲病逝了,作为长子,刘光亮被迫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那年他只有22岁。父亲治病时欠下了2万元的债,为了还债,刘光亮离开单位,拜师学艺。经过一年多的苦干,刘光亮终于还清了外债。他又回原单位上班,这时,他感到与其安安稳稳虚度青春岁月,...  相似文献   

19.
对计划经济的批评经历了从代数学到认识论的过程。早期批评主要集中在计划经济计算的可能性上面,米塞斯等人认为,在废除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后,计划机关无法完成复杂的经济计算。哈耶克等人则从认识论上论证了计划经济的不可能性,在他们看来,知识的抽象性和默会性使得计划机关无从掌握经济运行的全部信息,因而计划经济从认识论上来说是不可行的。在他们看来,计划经济是一种思想谬误,它是人类对自身理性信心过度膨胀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随着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以及国际形势的整体缓和,我国开始有限地、被动地参与国际机制。由于刚刚重返国际社会,对各类机制和规制的了解尚处于懵懂状态,因此这个时期以学习和适应为主要特点。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球治理的兴起,中国对国际形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