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从追寻其根本原因入手。当代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其余原因都处于从属地位。从生态资本主义的两种表现——生态市场主义和生态凯恩斯主义来看,它们都幻想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解决生态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概念上的自相矛盾。生态资本主义的广泛传播,不仅在于从经济学上看,它有着自己的社会根源,而且从哲学上看,它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保:“以人为本”抑或“生态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为本",这已经成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建构生态话语需要明确的一个现实问题。"以人为本"并不等于"人类中心主义",它坚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生态为本"的主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但它的某些理论主张对于弥补"以人为本"的局限也有借鉴意义。以"生态为本"为内核的"人本"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为旨归,"生态为本"为内核,是探讨和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视野的一种文明观,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五位一体"的生态社会观、"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环境需要纳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极大地拓展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把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7)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过程哲学基础上的新学说,它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是打通"中西马"的有益尝试。特别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旨在寻求共同福祉;冲破"二元对立"的固有思维,建立后现代性的思考模式;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给全球环境问题带来的灾难,寻找生态生产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与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它是一种社会思潮,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背景下产生,伴随现实中的绿色运动而兴起,随着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而发展,其主要是将生态理论和马克思理论的结合,去寻找一个不损害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并实现自身发展的道路,其社会主义的立场十分清晰,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利于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问题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信息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凤石 《理论探讨》2005,(6):175-176
信息生态是一个通过类比得到的概念,它强调人类与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目前的信息生态失衡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信息侵犯。调解信息生态平衡的方法在于:加强信息资源的整体布局,加强对信息生产的监控,加强网络信息评价,加强网络管理,加强网络用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祁连雪     
王充闾 《党政论坛》2013,(22):59-59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干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相似文献   

8.
蔡岩 《学理论》2009,(11):7-8
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把当代环境伦理学关于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作为伦理基础,形成的以发展为核心.以公平与和谐为前提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伦理观。是一种立足于解决当代人与未来人所寻求的代际和谐的伦理,是一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确立了入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互利共生的思想,它需要生态伦理道德,而生态道德则促进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的提出和建构在最为根本的意义上是在当下人与自然关系语境下介入人的问题思考的一种理论努力.其理论基石是"生态中心"原则.这是一种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它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人们价值观念的一种转型,但也有可能造成美学中"人"的光彩的暗淡甚至是缺失.生态批评的学理基础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低碳社会是一种通过创建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形成具有低碳消费意识的"橄榄形"公平社会。它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相同,它的构建会遇到一系列艰难的挑战,它的构建亟需倡导价值观变革。  相似文献   

11.
生态社会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并在90年代成为备受关注的左翼社会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不是将生态和马克思主义的简单耦合,它是西方的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物。它对社会主义有着积极的方面,也有着消极局限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4)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新兴流派,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为其追求的目标,对社会变革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而描绘了一幅崭新的社会蓝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今天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生态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一个由诞生到成型再到完善的过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了新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揭示了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念形成以前的思维是一种与“原生形态文明”相伴生的原始生态思维,它集中地体现了原始生态价值思维、原始生态劳动思维和原始生态和谐思维。深入发掘这样的生态思维的原始坯胎,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启示:第一,人既是原始生态思维的主体,也是连接自然环境和“原生形态文明”的关键环节,提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要注重培养生态人;第二,原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型劳动对于我们改变生产方式具有直接的启发作用;第三,从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生态思维到人与自然相疏离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蜕变过程,可以预见人类“从原始生态思维,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达到现代生态思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绿色乌托邦:生态自治主义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自治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并迅速成为主导绿色政治运动的理论思潮。它以生态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观为哲学基础,提出了人类现代环境问题成因的一般社会结构和文化意识阐释,并构建了一个以生态原则和地方自治为基础的、超越现代民族国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后现代社会,也即一个生态理想国或生态乌托邦。它在政治主张上确有许多创新之处,以致于很难将其归属于某一传统政治学流派。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学理论,它尚有很多缺陷,特别是未能阐明通往绿色目标的现实道路,而这不是只靠生态中心主义方法的自我完善所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15.
范香立 《学理论》2009,(31):158-159
汉代河西地区地处要塞,是汉王朝经营西北的重要根据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河西地区出土的简牍材料充分证明,统治者相当重视河西地区道路、邮驿系统的建设,不断进行道路的维修,并设有邮、亭、驿站等传递信息的机构。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业已成为人们认识价值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拥军 《理论视野》2007,(12):20-22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它在人类的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活四个层次上都有所体现,是一种不同于已往文明形态的新式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以"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十七大倡导"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它为我们指明了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它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  相似文献   

19.
德国绿党从其基本价值出发,把绿色作为自己的名称,意在表明它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关心。同时也表明了要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一种过于理想的状态。德国绿党从成立到现在,其纲领总的变化是从意识形态性纲领转向了现实性纲领。但是这种转向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或者是一种战略性的调整,并非其根本性政治原则的丢弃。对于绿党而言,离开了绿色政治原则它难以自立。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它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理论虽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成熟,但它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论,探索了走向绿色社会的途径,从而对社会主义国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积极意义,为我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平衡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