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基础。而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全面深入接触、学习之后的理性认知,明白其精华与糟粕,才可能有文化自主选择之能力,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文化身份认同,才可能有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提升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而青少年阶段是传统文化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和养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文章基于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教材,教学中已经实践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与情感体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能力,进而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奠定基础,以此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不竭源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进,但是传承发展中还存在五个不可忽视的意识困境:一是不加鉴别,缺少"辩证意识";二是认同感削弱,缺少"价值意识";三是认知碎片化,缺少"体系意识";四是忘却本质,缺少"功能意识";五是排斥外来,缺少"融合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强化"辩证意识""价值意识""体系意识""功能意识""融合意识"。准确分析并正确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意识困境,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傅艺  李慧懿 《党史文苑》2006,2(12):63-64
"五四"学人从语言的工具性出发否定了文言的存在价值,但白话文运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言与白话间不平等的二元对立关系,只是颠倒了文言与白话的二元位置关系,转向了西方语音中心论,最终导致汉语传统文化的危机.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对"五四"时期的语言观进行了批判,提出利用文言丰富汉语的表现手段,重新建立起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4.
朱娟 《理论与当代》2014,(11):50-51
正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经过自身不断的反省,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渐成熟,但与之俱来的是合作交流的困惑与误区,教师怎样把握课堂中的合作交流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是急于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不断向纵深处发展,新课程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探究性教学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并且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  相似文献   

5.
<正>以往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得"意"为主要目标,它注重内容的深挖,学生获得的是"意义"和"情感",学生学完课文只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至于语言的习得很少。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和"内容分析"式以得"意"为主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实现语文教学美丽的转身,使语文教学由"得意忘言"转向"三得",即得"意"、得"言"、得"法"。"意"、"言"、"法"应该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理想的方向。"意"即文章的内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广的。语文教育必须超越授业的局限,从精神拓展、人文发展的高度去,让学生既学习语文知识,又学习了如何做人,从而使语文教学成为"人灵魂的教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熏陶感染学生,并能与教师人文素养共通,拓展人文素养的宽度;与文本情感共振,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与评价语言共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范洁 《学习月刊》2010,(22):98-98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益经验.从现代意义上加以诠释.就能使其成为现代自我人格塑造的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益经验,从现代意义上加以诠释,就能使其成为现代自我人格塑造的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9.
黄兴涛 《世纪桥》2011,(11):94-95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传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语文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就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几条建议,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得到实施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范彩霞 《世纪桥》2012,(19):37-38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教师应灵活选用多种方式,以及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更多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弄懂学会地道汉语,真正意义上提高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11.
汪雪梅  金华新 《求实》2003,(Z1):267-269
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课程、教学单元乃至一堂课的教学目的的表述上都比较模糊,难以操作,也难以观察其外显行为,在制订教学目的时常常使用诸如“使学生能够理解什么”、“使学生能够懂得什么”、“使学生能够学会什么”、“使学生能够应用什么”等等表述方式,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的教师也很少去考虑教学目的的准确表述。这样的表述很难向学生或别人传达这些目的的含义,也缺乏判断这些目的是否达到的依据。显然,传统的确定教学目的的做法,不仅不够准确,而且也缺少一个衡量目的是否达到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2.
陈建华 《世纪桥》2024,(1):106-108
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在新文科视域下探索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更新教学理念与策略,使该课程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肩负起课程育人的责任,让学生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相似文献   

13.
李娟 《理论导报》2012,(5):46+57-46,57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然而,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由语文老师说了算,语文教师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作文。这些传统的评改方式会使学生迷失作文的方向,无形中把学生的自主性给剥夺了,由于片而强调了学生共性的发展,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小学语文“新大纲”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对小学生作文的评价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如何在评价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呢?这是在落实新大纲中亟待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4.
实践教学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对实践教学的领导力与执行力等,都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探索和实施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落实实践教学的育人使命,尤其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在其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策划者和创意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亲历者和参与者、评估者和反思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由知向行的转化,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基础课"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集中体现学校办学思想,是学校精神和学校价值的折射,是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励志教育"的文化理念,以励志教育激发和唤醒学生生命自觉,使学生产生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在过去的四年多时间里,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完善"励志教育"文化理念,努力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模式,让师生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共同进步,初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德育特色鲜明:坚守主流价值观的德育阵地,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展现多元文化交融的德育内容,回归"理实一体"的德育方法,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吸收借鉴这些有益成果,在德育中坚持价值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注重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互补,完善精细管理和环境育人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难怪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谈到作文教学的时候说:"语文教学在普  相似文献   

18.
为赓续红色基因与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坚定学生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的理想信念,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于2017年9月13日至24日开展"红色体验重走抗联路"本科实践教学系列活动。学部2017级本科新生和多名教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元,在学生心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培育学生的文化基因必要且意义深远。然而在实践中,传统文化进校园却遭遇了"水土不服""走过场""被应试教育边缘化"等现实瓶颈。在此现实背景下,如何把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办得更好,以期让"中国味"文化香溢校园,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  相似文献   

20.
王平 《理论学刊》2014,(3):118-122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启蒙形式经历了由白话教科书到戏曲、宣讲再到白话报的递嬗调适过程。白话报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启蒙运动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原因就在于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将启蒙的根本目标、现代大众传媒的跨阶层传播以及白话的俗文体性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白话文运动中,白话报不仅取得了空前的启蒙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对新知识者摆脱"体用分离"的语言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晚清白话文运动启蒙形式的最终选择,实则是启蒙运动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冲突、相互激发的结果,白话报这一启蒙形式的兴起预示着自戊戌维新以来的近代启蒙运动已演进到一个关节点,它即将冲破既定的雅俗阶层界线,由居高临下的单一启蒙架构转换为多种文化力量颉颃竞进的五四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