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热点与重大课题。基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消解意识形态危局的理论与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被确立起来。新时代视域下,这一根本制度以保障政治社会文化安定、建设意识形态法治体系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以现实表达,呈现出价值符码、呈现样态和依托载体的现实映像。为完善这一根本制度,可以聚合国家、学术界、媒体机构和学校的多重力量,加强马克思主义当代话语的生产表达、打造马克思主义系统研究的基础工程、塑造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宣传模式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向。它所内涵的科学性、人民利益观、公平正义价值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论基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发展、创新完善和获得自信的根本思想保证。新时代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充分发挥其先进性的价值功能,掌握其话语权的制高点,以为制度自信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3.
《前线》2020,(6)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就是通过根本制度的形式,以制度化的方式,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歇,既有"意识形态终结论""去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观点,企图淡化或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有不断以新形式出现的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挑战。结合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状况,我们需要树立多维度视  相似文献   

4.
徐秦法  秦磊 《党建》2020,(3):26-2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新时代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方面。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5.
林坚  张宝根 《唯实》2009,(12):47-51
社会主义包括理想、学说、运动和制度等方面。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实践的重要问题。还要了解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和被接受以及具体实践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既是我们党继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九届六中全会写入第三个历史决议之后,首次以党代会报告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度化,将其确定为根本制度,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又一重大设计和创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全新境界。坚持这一根本制度对于新时代形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不是一个抽象概念或文化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一个富有意识形态以及时代性、实践性内涵的价值导向问题。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必然要在理论、历史与实践的三重逻辑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和基本理论进行理性认识和自觉建构。新时代的文化自信需要落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及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治国理政的优越感,来实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领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人民的利益日益分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的涌入既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了参照的视角,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毛泽东思想开创的中国道路、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总结出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建构的科学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理论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坚持毛泽东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历史实践的产物。弘扬红色文化可以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确保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举措。依托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的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民性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是马克思主义“主权在民”政治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中的内在体现。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价值指向和实践动力。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的切身权利、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凝聚人民的磅礴伟力,可以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与当代》2008,(12):25-2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来自全球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正反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向全体人民作出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执政承诺.中国共产党兑现这一执政承诺的主要途径是在意识形态意义上引导全体人民建立一种对小康社会目标的合理社会预期,同时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制度形式展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4.
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是构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引领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由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西方"和平演变"的渗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政党意识形态引领力;在实践中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新意识形态宣传方式、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等途径,下更大的功夫增强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柯健 《理论研究》2010,(1):58-6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向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为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系统总结了党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并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壮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制度创新,更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强大自信和宝贵经验。作为一项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意味着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认识进入了新的境界,也对我们如何认识和把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并厚植于中国历史传统与现实发展基础上,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于一体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最新理论成果。如果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国家的产生与消亡、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等问题作出的科学阐释,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和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无产阶级专政与革命领导权、人民主体地位、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概念不能等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传播、接受层面的大众化,也包括创新、发展层面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干扰;要坚定不移地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源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连胜  李建 《理论学刊》2013,(3):4-8,1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着自己的理论源头,与西方国家的协商民主存在本质区别。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源头,有利于彰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中国特色,驳斥贬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各种言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