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缺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导致其陷入经济贫困、政治贫困、发展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从根本上限制了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必须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人际和谐关系三个方面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进而实现社会融合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所面临的诸多社会保障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本文在社会支持、社区治理等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的基本构想。社区支持网络是一个以社区为基础载体,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支持的互助型社区支持网络。社区支持网络的构建,既可以为农民工提供物质生活上的支持,又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支持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何构建良好的社会治理日益成为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课题。社会的本质是"生活世界",而国家"中央辐射式治理"具有先天的缺陷,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现代社会治理必然是民间法与国家法多元规范的治理。在社会治理中,民间法基于其以交往为基础、以互相理解为目的社会自我生成特性而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是整合社会秩序,一方面是整合社会伦理。从民间法与国家机关、民间组织、社会参与者三个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民间法可以通过与立法与司法互动规范化、以民间组织为载体实现规则再生成和激发社会参与者主体自觉与治理能力三个途径介入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4.
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本文剖析了中国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民间组织规范管理的法律体系、加强对民间组织的执法监督、提高民间组织自身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民生,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下发后,恩施州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从2016年开始,在全省开创性地推出治理农民工欠薪"4+3"模式,运行至今社会反响良好。一、实施"四项制度",破解农民工工资清欠"四大难题"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工资拖欠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过程中,由于建设单位资金不到位、劳动用工制度不健全、市场诚信机制缺失产生的阶段性问题。农民工讨薪上访问题仍时有发生,屡禁不止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不仅损害了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创新治理思路,完善治理措施,建立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是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民主形式。社会主义是其意识形态属性,民主是其本质属性,协商是方法、是手段、是途径,目的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大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从协商民主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实践进程中,分析其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为协商民主重要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涉及在个体化的社会如何实现整合、也即疏离的个体如何进行制度化和再嵌入的问题,它在本质上探讨的是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的方式。根据支持资源来源的不同,农民工城市融入有五种支持模式,即个体支持模式、自组织模式、公共部门支持模式、市场支持模式和社区支持模式。其中,社区支持模式是开放性的、自治的和多主体的治理格局,是从结构—制度与行动—实践的角度来看待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它既不是完全由政府主导,也不是由以追逐利润为导向的市场来操控,而是建构一种包容性的基层共同体,这是一种政府、社会、市场和个体之间的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标志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农民工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人才缺失、农民主体性缺失、乡村治理无序、资金短缺等多重困境;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项目和平台,其政策红利吸引着农民工进行返乡创业;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又能及时弥补乡村人才缺口,促进乡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资金保障,并能够改善乡村社会治理。因此,可以通过实施差异化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策略,构建多维度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环境,开展针对性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支持等途径来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构筑新型乡村社会秩序、培育农村社会的新型公民主体、凝练和谐的农村社会关系四方面,中国农村民间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从总体上推进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民主与自治,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全面且不断地提高着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实现了农村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1.
生态治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维持良好生态状况的管理过程,是政府、社会组织以及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形成良性互动并且诉诸公共利益的一种和谐治理形式。本文通过对生态治理理论的初步论述,并结合新加坡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探索,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理念,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政府城市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村民间组织作为农村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力量。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乡村民间组织对于培养农村居民的公民精神、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促进基层民主制度发展、加快农村社会法治化进程、推进农村社会管理走向善治和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在长期的乡村治理中,形成了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以官民共治为格局、以道德教化为手段、以乡土文化为立足点的治理文化。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社会治理可资利用的最重要的传统资源。基于这种文化自觉和现实认识,广东省云浮市提出了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路,以传统文化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开发多样治理手段、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探索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找到了破解农村社会治理难题的抓手,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如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的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4.
阻碍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的原因之一在于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社区自我服务能力弱,社会自治功能较弱。而农村民间组织能够解决这一困境,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农村社区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撑;另一方面,发挥农村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支持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结社:外部冲突的结果和多中心治理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塞的外部冲突理论否定了冲突皆为负面意义的传统看法,由此既可较圆满地解释农民工结社的四大成因:身份冲突、习性冲突、社会网络冲突、经济接纳与社会排斥的冲突,又可明确对农民工结社的治理不是令其禁止。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运用到农民工结社治理上,带来的启示是这种治理必将是理性和复杂的。只有从国家、社会、农民工三个层次上对农民工结社进行全方位治理,农民工结社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社会管理问题关系到农民工权益的维护、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考验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前农民工社会管理在户籍制度、社会权益保障、政府的社会管理思路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通过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完善社会管理模式、转变社会管理思想等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是对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的总称,其缺乏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能力。农民工就是一个典型的由经济和社会双重因素造就的一个底层群体。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身分和社会地位相当独特的社会群体。因此,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农民工问题,构筑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尤其是法律保护机制,在法律理念更新的基础上,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措施,完善保护农民工的法律体系,方能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间组织将担负起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有助于实现政府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目前民间组织发挥作用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选择,我国现阶段民间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应从其外部环境与自身水平的完善、提高这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社会排斥是中国进城农民工犯罪的一种诱因。社会排斥不仅是对农民工权益的剥夺和限制,同时也是对社会公正的极大损害,最终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只有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赋予其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权利,摆脱农民工被边缘化的社会处境,促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更好地融合,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0.
由建筑领域用工行为引发的欠薪纠纷和信访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突出因素,在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阐明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现状,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指出当前在治理农民工欠薪问题上的法律难题、行业背景、路径依赖和现实困境,尤其是联系实际,提出了治理建筑领域农民工欠薪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