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是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帮助下建立的爱国组织,对于动员外国朋友和海外华侨支援中国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围绕这一爱国组织,宋庆龄与弟弟宋子文及姐妹的关系颇有传奇色彩。请弟弟出任会长1938年3月末,宋庆龄的香港育贤坊八号住所,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对大弟弟宋子文的来访,宋庆龄由衷欢迎。而宋子文此时来访二姐,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报恩思想。宋子文1893年生于上海,那时已有大姐宋蔼龄、二姐宋庆龄,后来又有妹妹宋美龄,弟弟宋子良和宋子安。宋子文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回国后,先后…  相似文献   

2.
正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或是直接奔赴前线参军抗日,或是后方宣传募捐支援抗日……而大多数民众只能通过后者声援和支持抗战。而在1941年的香港,特殊的地缘环境、特殊的人员群体,在宋庆龄个人感召下孕育的"一碗饭运动"充分展示了香港民众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宋庆龄,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体育爱好者。 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先后在美国两所大学求学,性格开朗,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游泳、网球、台球等。姐姐宋霭龄是一位运动健将,从少年时代就经常带宋庆龄参加游泳、网球活动,不仅培养了她的兴趣,而且教给她一些基本技术。一九○九年,宋庆龄考取了美国威斯里女子学院,成了学院文娱、体育活动的活跃分子,她经常代表学院参加校际比赛,被称为“游池里的花朵”、“网球场上的嫦娥”。 一九一一年,美国威斯里女子学院举行了一次游泳比赛,宋庆龄带头报名参加。比赛这天,游泳池四周围满了观众,掌声喝彩声此起  相似文献   

4.
《海内与海外》2013,(2):42-42
由西苑出版社主办,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委员会协办的“纪念宋庆龄诞辰120周年暨《孙中山传》、《宋庆龄传》增订版首发式”于1月26日在北京中山堂举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到会。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廖梦醒与廖承志姐弟俩携手献身革命的事迹,不仅功勋卓著,而且极为罕见,堪称佳话。在东京接受孙中山、宋庆龄教诲1915年2月,东京青山七丁目涩谷,廖仲恺、何香凝的寓所,不时传出九岁的廖梦醒、七岁的廖承志的童稚笑声。从这里步行五分钟,就可到达青山六丁目孙中山的住宅,孙、廖两家的关系极为密切。孙中山、宋庆龄都特别喜欢廖梦醒和廖承志,不仅因为姐弟俩是老战友的子女,经常带两个孩子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由于何香凝曾以自己的儿子抵挡特务暗杀孙中山的行动。那是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再次流亡日本时,廖仲恺得…  相似文献   

6.
西村真琴博士,是日本著名的医生,鲁迅先生的朋友,曾来过中国,在上海居住。1932年1月28日,日军大举进犯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战,战后,发生了一件动人的事情。西村真琴在上海闸北区三义里的火场中,“得丧家之鸠”,并把它带回日本调养,“初亦相安,而终化去”。西村真琴为了对灾难  相似文献   

7.
戴笠在抗战中还奉蒋介石之命,搞了一系列暗杀锄奸活动,使得军统声名大振。而且,早在“七·七”事变前,戴笠就已经对大汉奸们开了杀戒。定点清除原湖南督军张敬尧早在1932年就投靠了日本人。日寇占领热河后,关东军司令部寻找原北洋政府中较高地位的军阀或政客,出面成立傀儡政权,  相似文献   

8.
蚁光炎先生是一位泰国华侨工商界的进步领袖,他热爱祖国,见义勇为,颇受华侨群众的敬重。“九·一八”事变后,泰国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紧跟着祖国的斗争形势而发展,到了“七·七”事变前夕,泰国华侨已成立了文化界、工商界、妇女界及学生等各界抗日救国会(简称文抗、工抗、商抗、妇抗和学抗),并组成了“暹罗(泰国)华侨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抗联)。虽是秘密团体,但在爱国华侨中却半公开地进行活动。身为暹罗“中华总商会”主席的蚁光炎先生,对“抗联”的活动,不但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还亲自承担某些重要任务,发挥了重大作用。抗战开始后,…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在海外华侨妇女界抗日救亡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其中,美国华侨妇女简夫人(Madam Ethel S.Kam)为祖国抗战捐款输财时精神十分可贵,而她为祖国抗战四处奔走宣传的事迹则更加动人感人。 简夫人是美国底特律市郊一位40多岁的华侨妇女,丈夫早逝,她一直带着两个女儿孀居,开一家洗衣店为生,经济并不宽裕。 “七·七事变”爆发后,简夫人时刻关注着祖国的抗战局势,她说:“我虽然未曾到过祖国,未曾见过祖国的一切,但是我是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爆发时,我14岁,正好初中毕业。事变发生后,菲律宾富有爱国传统的华侨各阶层广泛动员起来,在全菲各地成立了许多抗敌救国的群众团体,发动捐款支援祖国抗战,并动员华侨青年学生、工人回国参战,同时还发动了抵制日货运动,募集捐款和药品,经香港转赠八路军。我向父亲提出了回国参战的请求。 父寒王雨亭,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声讨袁世凯的斗争;1919年在菲律宾同傅振机(即傅无闷)先生一起创办了《平民日报》; 1932年又同庄希泉同志一起在菲创办《前驱日报》,宣传抗日救国。“七·七”事变后,他受廖承  相似文献   

11.
1981年6月3日,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当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出现在宋庆龄亲属的行列中时,有人悄声探问:“这位先生是谁?” 他是谁?原来,他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嫡亲外孙王弘之。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延安学习、工作、生活了七年,听过毛泽东同志大小报告六、七次,印象最深的有两次。1939年底,我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那时,国民党正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蒋介石从抗战初期的“抗日第一,反共第二”,改变为“反共第一,抗日第二”,虎视眈眈企图进犯延安,日寇气焰也十分嚣张,中国向何处去是全国人民面临的关键问题。马列学院院长张闻天同志请毛主席去讲演。当时,中国青年西北联合会为活跃青年的思想,对中国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模拟国统区参议会进行辩论。以马列学院为反方,代表国民党顽固派,以抗日军政大学为正方代表中…  相似文献   

13.
田樱 《海内与海外》2004,(12):69-70
我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时,下榻的宾馆不远处有一家华人开的名叫世界书局的书店。那是一个雨天,我来到书店三楼时,看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图片展———“南洋机工中国抗战纪念展”。在海外能看到这样的图片展,我感到格外亲切,因而吸引了我去观展。展厅前面在红色大字“南洋机工中国抗战纪念展”的横幅下,有四个条幅,依次写着“中国危急,八方支援”、“滇缅公路求助南洋”、“抗战丰碑,机工血铸”、“历尽万难,功垂千秋”,展示着南洋机工英勇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援助工作可歌可泣的事迹。这是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世界书局和星洲日报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14.
抗战以来,以集团军总司令职亲临前线,战死沙场,张自忠将军为第一人。1940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随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均恢复设立张自忠路。张自忠将军由此得到国家和民族授予的崇高荣誉。  相似文献   

15.
抗战以来,以集团军总司令职亲临前线。战死沙场,张自忠将军为第一人。1940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随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均恢复设立张自忠路,张自忠将军由此得到国家和民族授予的崇高荣誉,  相似文献   

16.
应“烽火忆抗战”征文编委会之约,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张楚琨刚刚为其回忆文章《与叶挺将军一席谈》划上最后一个句号。当记者来到中国侨联张楚琨的办公室,请他谈谈华侨、归侨在抗日战争中所作的特殊贡献时,这位三、四十年代在国内采访抗战新闻,且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同胡愈之、郁达夫等文化名人在苏门答腊丛林度过流亡生活的归侨老报人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我亲身经历过八年抗战这段峥嵘岁月,可以说是个见证人和记录者。广大华侨、归侨同国内外人民一道抗击侵略者的壮举,恍如昨日。他们救亡御侮,出钱出力,为抗战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17.
起义受伤宋庆龄关照陈赓的治疗大革命时期,陈赓在黄埔军校学习,现场聆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参加了孙中山指挥的平息广州商团暴乱的战斗。孙中山对革命青年非常关心和爱护,曾找陈赓谈过话,那时,陈赓认识了宋庆龄。1927年,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在向广东潮汕撤退途中,在会昌战斗中负了重伤,左腿胫骨和腓骨都被打断。他拖着伤腿,经过近两个月辗转,终于在上海找到了地下党,并住进了牛惠霖骨科医院。陈赓入院后,牛大夫看他的穿着和伤情,怀疑是歹人,不愿为他治疗。陈赓发现这位医生很正直,有进步思想,索性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告诉了他。原来牛大夫是宋庆…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宋庆龄逝世35周年,在此时细读简叙《宋庆龄传(增订版)》《孙中山传(增订版)》是为纪念。《宋庆龄传(增订版)》封面题签为邓颖超;《孙中山传(增订版)》题签,是宋庆龄。两传同时进行增订,历时5年,是现年96岁高龄的尚明轩研究员时逾一个甲子的学术研究结晶。1980年2月23日,耄耋之年的宋庆龄,在亲笔给《孙中山传》的作者尚明轩的复函中写道:"孙  相似文献   

19.
朱小平 《海内与海外》2008,(4):43-46,59
胡适先生生前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曾发表文章,认为决定中国和亚洲命运的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抗战前夕的“西安事变”和抗战即将胜利时的美、英、苏“雅尔塔密约”,后者的签订使中国失去了外蒙古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东北利益,而两个事件都与日本侵华有关。那么,更大的牺牲中国人民利益的“日台和约”的签订,不知何故胡适先生却没有提及!  相似文献   

20.
抗战之初与英美等国对日绥靖、大搞“远东慕尼黑阴谋”相反,苏联对中国抗战采取了积极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因此,1941年以前,中国舆论的主流是对苏联友好.但是《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以后,以《大公报》为代表的中国舆论界对苏联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由友好到不满、指责.《大公报》是中国著名大报,抗战期间其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管窥当时中国舆论的这种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