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儒家和谐思想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倾向于主体对于客体的顺应与统一,反对以主体强行征服客体的姿态实现压制性的和谐.从主体自身的角度上说,是对于人的受动性本质的理性认识,从客体自然的角度上说,则是对宇宙永恒的充分肯定.作为这种和谐的最高境界则是超越主体受动性和自然永恒性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
何瑾  丰鹏  柏汇崧 《世纪桥》2010,(23):42-43
纵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发展的理解,人类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现在大力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发展观之演变的论述,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初步探讨我国实现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荀子天人之分、天人相参之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朴素管理学的思想内容。如果说荀子管理思想的总目标是实现天人和谐,那么天人之分说揭示了管理的主体和客体,明确了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而天人相参说则着重就作为主体的人如何参于天地、最终实现天人和谐作了探究。深入解读《荀子》文本可知,管理就是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对合理秩序进行维护的一种活动,是人根据自然法则推动人类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的理论基础是人和自然界的特性、联系和地位,尤其是人的创造性主体内涵中能动性和受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这个理论基础启示我们必须重构主客体关系,以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希刚  杨宏杰 《唯实》2009,(3):35-39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反思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做了初次探讨,认为共产主义是在扬弃私有财产基础上的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持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消灭异化,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达到人的本质的真正确证。因此在《手稿》中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伦理的主要内容有:“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发展是人的有机身体与无机身体的共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真正统一.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挖掘和整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思想,彰显其当代价值,对于破解当前中国存在的发展难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应对风险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对于努力推动绿色发展,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主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反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主体反思其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自律自控自身的非理性需求,保持主体意识自觉;需要主体运用技术政策等综合手段维护、扩展、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主体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9.
代俊兰 《求实》2012,(1):27-30
要达到世界和谐,构建和谐的人类家园,就要建构和谐的精神家园、社会家园、自然家园。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就是要实现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这就必须开发、培养、塑造个人的物质需求有限的素质、精神修养素质、和谐思维素质等。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园就是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这就必须从开发、培养、塑造个人的社会秩序素质、创新素质、宽容互信友爱素质、科学人文融通素质入手;构建和谐的自然家园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人与自然和谐的保证是培养和塑造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人类利益等素质。  相似文献   

10.
陈鲁民 《奋斗》2007,(11):61-61
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大处讲,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小处说.有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和谐,团体的和谐等等,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对于个人来说,这些都是外部的和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和谐,即人的心理和谐.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其他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协助,心理和谐则主要靠“自力更生”。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通过对社会客体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对社会主体--人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主观条件.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集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类和谐的统一体.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和谐人具备自身的一些特性.本文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三个视角分析和谐人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时代取向,同时也从社会主体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既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又是社会的外在表现状态。从社会主体角度看,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有待于社会道德信仰的重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待于个人道德主体性的强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待于向传统自然伦理道德观的积极因素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当人心理不和谐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的社会行为,对社会起到破坏作用。因此,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和谐便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思维、实践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章  李志江 《唯实》2010,(8):71-78
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过程及结果,以及由此而承载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统一还是矛盾对立的直接表现者。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否做到科学合理即人的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尺度,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层次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分为三个层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即大学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在营造师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总体氛围下,注重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对规律的理解要脱去机械决定论将其看成确定不移趋势的窠臼,规律应该也仅仅可以定义为“规则”。历史既然是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实践就是历史,历史就是实践。这样,历史的规律(规则)也就是实践的规律(规则)。而实践包括主体对自然和自身两类客体的改造活动。因此实践的规律(规则)就必然是调节主体之间、主体与自身之间以及主体与自然之间的规律(规则)。而最能够统领这三块领域的规律(规则)是“和谐”——既包括实践过程的和谐,也包括实践结果的和谐。历史规律(规则)因此就是“和谐”。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敏 《前线》2022,(1):12-1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发,按照美的规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与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求生态之真、致生态之善和臻生态之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认识而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在理论、实践、历史三重维度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但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着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法律法规尚存短板、思想认识偏差等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应赓续探索生态文明践行路径,从自然、社会以及二者的互联发展层面寻求实现共生大业的纾解之道,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