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优势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的意识、思想观念的形成与改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因此,人的意识与思想观念的更新改造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监狱这个罪犯“共享环境”的威严庄重、公平公正、纯洁干净、启迪教化的环境优势,可以产生成功改造的规模化效应;深入调查了解并创设罪犯的“非共享环境”,则可以产生有针对性的罪犯改造的个别化效应  相似文献   

2.
“使用环境特征”在我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并无明确规定。自“岛野诉日骋”案1之后,涉及“使用环境特征”的专利侵权纠纷时有发生,各级法院基本上遵从“岛野诉日骋”案的裁判要旨,但对专利权利要求中的“使用环境特征”的辨识仍然见仁见智,影响社会公众对这类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确定的合理预期。值得注意的是权利要求(特别是产品权利要求)撰写或审查中,为何将请求保护的主题(对象)以外的特征写入,法院在解释权利要求时,如何辨识“使用环境特征”,特别是当权利要求撰写中某个特征与其他结构特征并列出现时,如何准确理解发明撰写人的本意,精准辨识“使用环境特征”,在“岛野诉日骋”案后的今天,更加值得业内认真回顾、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青海检察》2009,(1):51-54
一、环境犯罪问题的由来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从此,“环境与发展”就成为时代的主题。“环境”一词,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指出: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相似文献   

4.
跨界环境损害事件近些年呈高发态势,亟待国际法的有效应对。国际法学界当前在跨界环境损害的概念界定问题上还存在模糊和分歧,成为跨界环境损害理论探索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跨界”概念的核心是主权国家的管辖与控制,全球公域排除在外。“环境损害”概念不限于引入性的环境污染,其他非引入性的环境不利后果亦包含在内。因此,“跨界环境损害”是一国管辖或控制下的地区内发生的环境污染或破坏,对另一国管辖或控制的地区所造成的重大不利后果,包括对人身、财产以及自然环境本身在内的任何损害。  相似文献   

5.
特殊一课。拄着盲杖走上盲道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实施,给残疾人带来更多安全感。那么健全人怎样自觉爱护无障碍设施呢?宣传和贯彻《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尤为重要,我要做一名《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义务普法员”阎建国在日记中写道。  相似文献   

6.
孙计领 《检察风云》2023,(17):11-13
<正>我国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切实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的有力保障。以“小切口”立法推动解决残疾人、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发展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新《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立法背景,各种环境与资源犯罪的罪名及其犯罪构成,并探讨了刑法关于环境与资源犯罪的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现在书店里,有一种书卖得特别“火”。什么书呢?全是孩子如何成才的书,如《哈佛女孩》、《把女儿送进斯坦福》,而且,这类书通常放在牧银台或热卖书架等显眼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公益与环境公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别涛 《科技与法律》2004,(3):107-110
自 2 0 0 4年第 1期《科技与法律》编辑部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合作开办“环境法论坛”专栏以来 ,得到了广大的热爱环境资源保护事业的作者和读者的支持 ,使本专栏得以继存。再次重申 ,“环境法论坛”专栏的办刊宗旨是“专业、务实、新颖、活泼”。基于编辑对环境法学术期刊并非一定死气沉沉、拘泥形式的办刊理念的理解 ,目前我们已开设“理论推陈出新”、“立法释法之我见”、“由案说法”、“异域风景线”、“你争我鸣”和“环境法沙拉”等隐性栏目 ,期盼学界同仁恩赐如下大作 :能自圆其说的理论创新者 ;独到的建设性的立法建议和学理性释法者 ;结合新近案例的法治实践 ,并有所理论提升者 ;介绍国内外的各种新近、先进环境法制 ,开阔国人视野 ,并能启迪心智 ,而绝非仅为走马观花者 ;无论旧论新说 ,展开针锋相对的学术争鸣与回应答辩者 ;符合本栏目宗旨 ,不限篇幅与形式的书评、法制信息、学术活动综述、国外学术机构及其成果介绍等。欢迎作者赐稿、赐题。来稿请遵循本刊自 2 0 0 4年以来的以往各期的版式 ,以WORD文档附件的形式发至 :enblaw @yahoo .com .cn专用电子信箱 ,电子邮件“主题”请务必注明“环境法论坛投稿”字样。《科技与法律》编辑部“环境法论坛”专栏编辑  相似文献   

10.
高原 《政府法制》2012,(21):14-15
刚刚过去的第四十个“世界环境日”,央视《新闻1+1》播出《保护环境的权利》透露。尽管目前中国有了77个专门的环保法庭,但是这些环保法庭面临“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尴尬。  相似文献   

11.
宋欣 《中国律师》2011,(5):82-83
当前各国对环境问题愈加重视,尤其是在出现跨界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如何界定国家间权利义务关系,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为了强化各国环境影响控制责任这个议题,联合国在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时发表了《人类宣言》,该宣言第21项原则即主张,各国应确保并控制其管辖境内之活动并未对其他国家或境外之地域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2.
竺效 《政法论丛》2008,(2):76-82
我国现行立法主要使用“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污染损害”或“环境污染危害”来表达或部分表达环境侵权的涵义,而民法学者则使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污染环境侵权”“污染环境的损害事实”和“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等相关术语。于是乎“环境侵害”、“环境侵权”、“环境损害(赔偿)”等概念成为一组话题相同、内容相关、客体相交(叠)、因果相联、混扰相“助”的环境法学科“御用”语词。对此,应首先以法律责任体系为基础,厘清环境法律责任、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环境侵权民事法律责任等术语间的相互关系,不能以笼统的“环境侵权”来混用“环境侵权行为”与“环境侵权责任”这两个术语,使用时应加以区分。将来的相关立法应以“环境侵权”为核心术语。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而与之相关的“环境权”的理念亦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我国《宪法》隐含了“环境权”的内容,没有给予“环境权”一席之地.本 文对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我国目前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了我国《宪法》中对环境权的界定,并提 出了应当完善环境权,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宪法,完善环境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有效开展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前不久发布了《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如何客观并理性评价《征求意见稿》的进步性与不足,为司法解释献计献策,尤为必要。对于《征求意见稿》的进步之处,应当充分证成并给予肯定,防止这些方面在《解释》最终定稿时“不进反退”;对于《征求意见稿》中仍然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原告范围、管辖规则以及制度衔接三大重点问题也应当结合具体国情以及国外成熟经验进行科学评判,以期《解释》能够更有效地保障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实施和发展,进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论“科技资源共享法”的上位法体系与立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兆波 《科技与法律》2007,3(3):10-14,63
“科技资源共享法”上位法体系主要有《世界人权宣言》、《宪法》、《立法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根据上位法的原则和精神可得出,对于国有科技资源可实行强制共享,对非国有科技资源只能鼓励共享,但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经过法定程序和补偿对价,法律亦可规定非国有科技资源的强制共享。立法路径有四:(1)可制定法律层面的“科技资源共享法”,(2)行政法规层面的“科技资源共享条例”,(3)还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行政强制法》,(4)或者是全面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而融入“科技资源共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孙秀华 《法制与社会》2013,(36):181-183
环境利益与公共利益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公共利益”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整体性、普遍性、非特定性和非排他性特点。而“环境利益”是人们希望在“清洁的、健康的、美丽的环境”中生活。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美好生活”必然与“清洁的、健康的、美丽的环境”密切联系,且环境利益也具有整体性、普遍性、非特定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基于以上相同点的比较,环境利益在本质上就是公共利益,他们具有同质性。  相似文献   

17.
李倩  赵慧斌 《法制与社会》2010,(10):260-261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环境决策方面的失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损失,而《刑法》中又尚无对“重大环境决策失误罪”的具体规定。理论界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决策者行政责任的承担方面,而对其刑事责任则较少涉及。本文通过对“重。大环境决策失误罪”进行法理分析,提出立法构想,强化环境的刑法保护力度,以减少我国的环境决策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18.
彭红梅 《政府法制》2010,(17):60-60
为全面适应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强化队伍作风建设,努力提升“四个地位”,全面推进“五增五创”,根据《吕梁市工商局2010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和《文水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文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结合正在开展的作风大整顿活动要求,丌展以“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  相似文献   

19.
“10年后超过比尔&#183;盖茨的全球巨富热门人物是谁?中国企业家施正荣。”最近,访问韩国的通用电气负责环境领域的副总经理罗琳&#183;波尔森对韩国《朝鲜日报》说。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视域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建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在新《环境保护法》中被作为一项环保领域的基本原则加以确定,明确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公众在自身环境利益的驱使下有参与环境公共决策甚或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诉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一种能够使社会公众与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双向沟通的机制,使公众能够参与到环境事务的决策中来.然而,在转型期的中国,在大数据环境下,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我国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构建“互联网+”绿色生态,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