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科学内涵,其作为意识范畴,是主体对中华民族这一客体的渐进认识;其基本内容是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维共同体,具有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和法律等多重属性;其核心内容在于树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如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石,强化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纽带,打破妨碍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社会藩篱,真正打造和谐、稳定、繁荣、进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文化生态的剧变表现为:文化传播与交流机制破坏;文化传承与变迁脉络割裂;近代文化片面发展。这凸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严重危机,并催生出中华民族解除精神危机的迫切文化需要,包括:高扬主体意识,为民族复兴奠定文化基础;自觉进行文化选择,重构文化发展机制;调适文化心态,走理性的民族精神复兴之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民族精神振兴。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对此需要的巧妙应答,其文化价值体现为:创造性化解文化两难困境;"世界历史"条件下重构文化发展机制;推动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提倡素质教育、实行科教兴国的今天,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特色教育,对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一、加强对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语文教育我国56个民族除回族、满族之外,其他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其中有二十几个民族有着与本民族语言相一致的文字。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在共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往中逐渐形成以汉语言为族际基本交际语言的发展趋势。这一现实导致人们在思想上对民族…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少数民族权利理论和民族政治理论四个部分,囊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等重大问题。然而,在民族理论体系蔚为大观的研究中,民族交往的理论建构却显得相对薄弱,尤其是驱动民族交往的深层次因素——民族互惠——更是缺乏必要的价值自证和理论发微。民族互惠作为民族交往交流日趋频仍的内生逻辑,不但奠定了各民族渊源共生格局的基础,而且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动力。为了实现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建构的帕累托改进,当前我国应该直面民族互惠研究的理论短板,深入探讨民族互惠的理论逻辑、价值自证、历史发掘、内容爬梳和实践推进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民族素质是体现和反映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精神标志;政治文化则体现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发达的状况。这两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探讨两者的关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民族素质和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特殊的精神现象。在一般意义上民族素质有它自己本身  相似文献   

6.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对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整合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能带动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多维流动,有效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共享、经济互嵌、社会交往、心理交融,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内在动力。国家层面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内涵与新使命。旅游业应据此进行改革创新,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嵌入到旅游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的理论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进行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更塑造着人们共同的价值情感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南涧“跳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也是产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在传统保护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中带领各族群众走向“共富”与“共识”。  相似文献   

8.
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如:强调教育过程的渗透性、教育方法的内省性、教育效果的实践性等,这些独特优势和特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平衡个人义和利的矛盾、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具有强大功能,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有其鲜明特征,既是国家对公民成员的一种政治与道德原则要求,也是公民或民族共同体成员的一种道德品质;既是全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心理,又往往以大一统的政治疆界、统治、政策等作为实体依托;既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又有博大的世界情怀、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为政治要求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文化认同与政治依托的统一、民族主义与协和万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王亚军 《创造》2024,(1):26-2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传统节日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一。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特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自古以来,因民族种类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而成为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沃土和宝库。对于新时代云南各民族而言,节日文化作为文化再生产重要类型,依赖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内部延续和传承习俗惯例,在官方和民间指导参与下,通过村落仪式、日常社会互动、经济交往和社会交换等载体予以呈现和共享。如何依据云南民族传统节日互动特点,挖掘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共生成为实践性较强的现实议题。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是具有共同体属性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要求我们必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纲",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所有的多民族国家,都是建筑在一个民族即这个民族的统治阶级对其他各民族的统治上面,这就是民族压迫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根源。我国的历史也是这样,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历史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汉民族的统治阶级对各少数民族的统治、征服,各民族的抗御抵制,构成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一个主要史实。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交往,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政治上日趋统一,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祖国疆域。这种民族关系的发展,是一种进步的趋势,它符合客观历史的发展规律,虽然它往往是通过痛苦的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文化的发展特性与动力--兼及区域经济与民族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性与时代性、涵延性与主导性、兼容性与选择性等民族文化发展特性问题是学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从理论与历史的交叉视角来看,有必要深刻系统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与文化发展的动力之间的关系;应关注民族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振兴,各民族自身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区域民族经济的共同振兴,这是当今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多种原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要表现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和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民族间的差距,是当今世界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它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形成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发展轨迹是单向的,即先…  相似文献   

15.
论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冯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国人民最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常说的是我们的“民族魂”。它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精华,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土壤。它表现在哲学、政治、军事、经济、...  相似文献   

16.
和亲作为两个不同的民族政权或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和亲对于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而言,和亲促进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政治共同体的发展、互利互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六合同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和血脉相连亲缘共同体的发展。和亲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同样能够为今天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经验与精神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7.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将发生积极变化。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文章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文章提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相似文献   

18.
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视角、新路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新方式、新要求,也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从心理学来看,认知结构、情感体验、需要满足和行为强化是推动互嵌式社会建设的心理基础和影响因素,构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中心理与情感的运行机理。以心理认同作为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精神纽带和观察视域,充分重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民族互嵌中的心理态势,实现各民族在认知结构、认知层次、心理感受、沟通交流、心理干预、行为强化等方面有机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心理认同和情感建设上予以深度培育,促进互嵌式社会结构以积极、正向的民族情感融入到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来。  相似文献   

19.
和牟 《人民论坛》2011,(10):48-49
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得到各族人民衷心拥护,但其在发展与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阻碍。要加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制建设;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和文化融合;加大国家的投资力度,推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得到各族人民衷心拥护,但其在发展与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阻碍。要加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制建设;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和文化融合;加大国家的投资力度,推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