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流 《城市党报研究》2005,(3):15-19,32
感动,像一只无形的妙手,弹拨着记者心弦之音。感动,似一声晴空的响雷,震颤着记者的灵魂。感动,像一根神奇之线,把报道的线索牵引。感动,似一股强大的电流,冲决了灵感的闸门。于是,我看到感动的泪光,滋生了敏锐的触角。我看到感动的激情,催发了精品的花蕾。我看到感动的光环,升华了记者的人格。我看到感动的火炬,点亮了职业神圣的光辉。于是,我豁然开朗:正是千百次感动铸就的金钥匙,才开启了记者圣殿的宏伟之门。正是千百次感动的庄严洗礼,才孕育了记者对事业耿耿忠心。正是千百次感动的层层奠基,才耸起了名记者的里程之碑。于是,我深深地懂得了:感动,不仅仅是心灵的感应和震颤,而是一座储量丰富的矿山。感动,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一篇好稿,而是记者终生阅读的长卷。请打开这本感动的大书吧,这里数百次感动的心跳,会成为你征途上不息的鼓点……许久不写诗了,捧读了《感动记者》260多篇征文,禁不住诗情大作,一口气写下以上不成熟的诗行。这些征文中,不乏耐读的精品,也有不少平常之作,但透过记者千百次的感动,我感到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她是一本厚重的教材。她是“三贴近”的一个突破口,她留下了记者成  相似文献   

2.
正记者:朱总,您好!8年的时间,您从一名完全非科班出身的普通记者,成长为《重庆晚报》第一个首席记者,可谓不易,为什么说放弃就放弃,辞职创业做起了网站?朱明跃:我认为创业有很多种定义。进入《重庆晚报》之后,我就把自己理解为不仅仅是在做一份工作和打工,而是在进行一次创业,正因为有了这种心态,我才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同时这种价值观在我后来的创业中得到了丰盛的回报。为什么创办网站?主要基于我的两个判断。第一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成功率的高低决定着工作开展得顺利与否。我虽然从事采访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胆大、心细、“脸皮厚”是确保采访顺利完成的三大“法宝”。胆大,是指记者坦然面对一切采访对象的胸襟。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但事实上这个职业充满了挑战,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陌生的采访对象,碰“钉子”的事经常会发生。怕生和胆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但对于记者来说,这往往是采访中的第一只“拦路虎”。记得有一次我打电话联系一个采访对象,因过分紧张,说话声音像蚊子叫,对方没等我把话讲完就把电话给挂了。其次,在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记者队伍的知识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变。整个记者队伍正朝着年轻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这对提高采写质量、扩大媒体影响无疑是件大好事。但在高兴之余,也发现有的记者,特别是青年记者忽视了自身职业的素质建设,出现了重写轻采的倾向,导致采访作风飘浮。不仅影响了作品质量和宣传效果,还败坏了记者的形象。笔者认为记者有必要对自己的采访作风进行自我回顾。现将采访作风飘浮的八大通病归纳如下,以利警钟长鸣。一、浅尝则止。记者采访应把嗅觉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个角度。既要深入采访,更要探索真相。这样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然…  相似文献   

5.
周玉明 《党建》2014,(3):43-44
正一张报纸的命运与新闻记者的素质生死相依。记者的素质决定新闻价值的判断,是把它放大还是缩小?是把它当宝还是垃圾?我将43年新闻采访实践中所悟出的新闻记者的素质归纳为五点: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喷泉般的激情;悲天悯人的情怀;不平则鸣的正义感;过硬的写作能力。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探索精神,才会有创造性。记者对事物、人物的好奇心,让记者在采访中能提出问题。说白了,记者的采访就是永远在提问。记者的水平在  相似文献   

6.
见不得人     
佚名 《党员文摘》2009,(3):15-15
县电视台记者到某乡就县里实施的一项政绩工程进行采访,硬拉住农民要他说点好话。农民被记者劝得无奈,只好按记者的话说了一遍。说完后农民问:“播出时能否把我的脸用马赛克蒙起来?”记者奇怪地问:“为什么?”农民说:“电视里不都这样吗?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时就用马赛克把他的脸遮住。现在我违背良心说了这些话,也见不得人呢!”  相似文献   

7.
正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我想这是对于记者这一职业的颇为精准的写照。11月8日,听闻是第十八个全国记者节,我这个超编外"记者"由衷的想向所有从事这一职业的记者们致以问候和敬意。成为一名记者,曾经是我的梦想,尽管我并不是。  相似文献   

8.
正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我想这是对于记者这一职业的颇为精准的写照。11月8日是第16个全国记者节,我这个超编外"记者"由衷地想向所有从事这一职业的记者们,致以问候和敬意。成为一名记者,曾经是我的梦想,尽管我并不是。上学那会儿,我就对同学说,我喜欢新闻,喜欢到各地采访,喜欢站在镜头前手拿话筒的感觉。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的我,在电厂上班,从事的日常工作与记者真是八竿子打不着。但我从未改变过对于记者  相似文献   

9.
刘歌 《理论导报》2014,(9):62-63
正虽然已从外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好几年,但李肇星从未远离公众视线。让我们倾听李肇星讲述的外交人生。生命中的外交印记李肇星说,最初竟是误打误撞才入了外交这一行。"我小时候家里穷,10岁时,才第一次看到汽车。"回忆往事他感慨不已,"我当时就想,长大后要当一名汽车司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理想。""第二个理想,是做记者。"李肇星说,从1953年读中学开始,自己几乎天天看《人民日报》,也一直梦想着当记者,直到进了外交部,每  相似文献   

10.
正这几日,翻看以前日记时偶然发现,1998年的夏天,我在日记本中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了长大后的理想职业,"记者"是其中之一。没想到后来还真实现了梦想。2011年,我进入杂志社成为一名记者,一晃已8年。这些年来,我亲历了杂志社的发展壮大,自己也在摸爬滚打中不断成长。把职业做成事业初入杂志社时,我极不适应这种既全又精的工作模式,说全,是因为它及时报道国内外的热点时政新闻;说精,  相似文献   

11.
良知无价,10万原始股难撼记者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晴 《廉政瞭望》2007,(5):46-47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不是为名利金钱而活,而是为了良知正义而活,他们犹如黑夜里的火把。进入记者这个行当,我才知道,做这样的火把,是多么的艰难,也是多么的快意恩仇——  相似文献   

12.
“记者是社会公平的守望者。”这是《辽沈晚 报》记者栾俊学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诠释与理解。或 许,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他才在自己深深热爱的新 闻工作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业绩:打黑除 恶、亲临险境、关注民生……就因这,他撰写的稿 件屡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他也成为人们心 目中的好记者、好党员。现在,他已经当之无愧地 成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把读书分为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他认为: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课……其实这样的读书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我理解,鲁迅心中"嗜好的读书"才是愉快的事情。梁衡说: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作为领导干  相似文献   

14.
韩国新总统李明博一上任,就做了几件让世人侧目的事情。首先他表示,在任职总统期间将不拿薪水,他将把全部的总统薪水捐给贫困的人。据韩国媒体报道,3月30日,李明博对记者说:"我任首尔市长时,就把全部的市长薪水捐给环卫  相似文献   

15.
平凡者之歌     
京仁 《前线》1998,(11)
说来惭愧,当了十多年记者的我,对郑忠祥从事的职业———地下供热管线的运行、维护与检验竟然一无所知。7月16日,我随一班的工人师傅们头顶烈日,来到东二环雅宝路地段的B号“热力小室”现场采访。当工人用1米多长的大铁钩子,把镶嵌在路面的井盖拉开时,一股热浪...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11年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贵阳金石同心产业园建成后可容纳商户500多家,年产值近100亿元。开放的贵州遍地是金子,我打算把资产的80%以上投向贵州。从开放和开发的潜质来看,贵州现在能做的事,福建或者其他城市未必能做。”贵州大商汇董事长、贵州省泉州商会监事长王文科对记者如是说。  相似文献   

17.
正"爱生活,食烟火。"这是贵州卜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文化墙上写着的几个字。公司负责人余瑜说:"这是公司的企业文化,代表着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也坚持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余瑜毕业于遵义师范学院,在大二时就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他说:"摄影是我的爱好,后来,我就把爱好作为了职业,决定自己做一回‘掌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材料的高污染、高能耗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研发节能降耗替代品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只是做了所有科研工作者都能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可说的。"记者见到郭忠诚时,他谦虚地说道。然而,经过深入采访,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别样人生展现在记者面前。几经雕琢终成器郭忠诚出生在曲靖市陆良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作为家里的长子,他年幼的时候就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起早贪黑苦工分。  相似文献   

19.
一纸调令,我便成了报人。早年曾做过报人的梦,而且是极其绚丽的梦。做记者、做编辑,多气派、多骄傲、多叫人羡慕。如今真的做了报人,而且是在过了不惑之年以后才真正做的,心里居然就忐忑不安起来,不知道感觉好还是不好?更不知道前景光明还是黯谈?于是心里想,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了,就大胆试试吧! 本来就对报社有好感,本来就对做报人憧憬过,再加之自己在宣传战线工作多年,所以来到报社时并没有那种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反而觉得有缕缕亲切的情结萦绕于心,就像一个离家多年的浪子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一样。报社有许多老朋友,老同学,老熟人,他们也像接待兄弟一样热情地接纳了我,让我真正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其实我明白,仅有一种憧憬和激情是不够的。回了家,就要操持这个家,建设这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新华社记者,我在改革开放初期采访、接触过几位省领导,其中,胡平省长给我的印象,至今仍未因为岁月而淡褪。那一天,胡平来特区考察,去厦门大学给学生做报告。一上台,他指着坐在前排陪同的市长邹尔均对学生说,我和他,一个平一个均,平平均均,没什么特别的,但福建省、厦门市改革开放走在前头,是不平凡、不均匀的。这一番开场白说得有趣,顿时让看似枯燥乏味的报告会活跃起来,也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