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伯纳德·威廉姆斯的"反理论"道德哲学通过对功利主义、义务论的批判,指出道德理论不能以建构抽象、普遍的原则为目的。道德学说只有放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才能发挥指导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基础,一直以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道德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种本能冲动,需用理性对其进行约束;道德情感主义者则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并不能解决道德上的善恶,只有情感才能彰显人的感性生命与自由本性。但事实上,人是理性和情感交织的对象,既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间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道德具有了一种可能之美,让道德之学成为了一种富有动力和韧性的哲学。同时,二者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也为人类道德实践,特别是当下中国德性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作为唯物史观的当代理论形态,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与道德性的继承、发展和实践。它不仅具有科学性即"真"的理论内涵,而且内蕴道德性即"善"的价值,是科学性与道德性即"真"与"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95后"大学生存在知行矛盾突出、道德功利主义与相对主义倾向严重以及道德观念模糊等问题。面对新形势,大学生道德教育需要突破传统范式,探寻新的教育路径,以培育德性品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以多维内容体系丰富大学生的道德内涵,以方式方法创新驱动大学生的道德自觉,以绿色评价指引大学生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5.
麦金太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伦理学家,针对当代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问题,极力主张自由之后,复兴传统。本文从道德危机、古典德性传统、重新构建德性伦理三方面对麦金太尔的伦理观作简要概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党永强 《唯实》2008,(9):25-30
道德的根基在于道德主体的品性.因此,在道德建设问题上,不仅应研究影响道德的各种宏观社会因素,而且应从微观上将德性和道德主体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一些道德现象的简单批评和指责不一定益于道德建设.如果能将德性的培养与人生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掘主体自身的潜能,也许能找到一条适合现代社会文化的道德发展之路.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潜能开发和德性成长之关系的理论,为反思今天的道德问题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个体道德体验是基于真实情境中的道德教育个体产生的图景思维活动,它是个体道德生成和展开的方式。师范教育特有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品质要求赋予了师范生个体道德体验的特殊意义,形成了诱发个体道德体验发生的"道德体验场",提供了师范生道德教育的可能生存样态。深刻挖掘师范教育在知识技术传授以外的教化与育德功能,是促进师范生个体道德智慧与德性有效生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永强 《唯实》2008,(8):25-30
道德的根基在于道德主体的品性。因此,在道德建设问题上,不仅应研究影响道德的各种宏观社会因素,而且应从微观上将德性和道德主体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一些道德现象的简单批评和指责不一定益于道德建设。如果能将德性的培养与人生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掘主体自身的潜能,也许能找到一条适合现代社会文化的道德发展之路。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潜能开发和德性成长之关系的理论,为反思今天的道德问题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从客观现实来看 ,市场经济过分强化了人的经济和知识的意识 ,忽略淡化道德等其他意识和责任 ,其最大的盲点不是造就了知识上的无知 ,而是造就做人上的无知。市场道德的完善 ,要靠人来完成 ,只有把道德还原为人的道德品性、道德意志、道德责任、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 ,把道德变为自觉的德性人格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的宏伟目标 ,从而影响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 ,既由经济决定 ,同样也受到现存人文所包含的情、理、法决定。情、理、法是德性人格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现实维度 ,它们既…  相似文献   

10.
道德素养是先天道德成分与后天道德培养的整合 ,它有助于思维定式的形成 ,并决定人们行为实践的模式。人类道德及实践活动可使人获得智慧 ,并可通过最高的获得智慧的途径———理性 ,实现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德育走向生活是德育的必然选择,是良好的道德生活的基本要求。从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道德生活就是追求传统美德的道德生活;从制度伦理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道德生活就是民主生活。前者塑造和践行德性的生活,后者是导向使德性得以产生的正义的生活。所以德育所走向的生活是追求传统和民主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平等作为西方国家行政官员的一个重要德性,是指行政官员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只拥有法定的权力和权利,不享有也不该享有特殊的权力和权利,即特权.行政官员是否拥有这一平等德性对于他们是否能够道德地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在对人性的理解上,它主张性善论;在与他人关系的处理上,它强调克己、追求和谐;在对自然的态度上,它强调天人合一。当下中国,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既有社会现实层面上的道德失范、人际关系紧张、生态问题突出,也有社会走向层面上的自我迷失。德性文化不仅对于社会现实层面上的问题有着显著的现实价值,而且还有助于确认民族主体性,为社会转型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4.
程倩  刘七生 《探索》2012,(1):116-1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格局较之前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分化与领域的分离。在这一背景下,考察社会道德格局和德育状况发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格局相当混乱,传统的、以政治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为主体的德育方式已经显得单一和刻板,以学校德育为主的德育实效低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学校德育应该通过制度的德性去培养个体的德性。  相似文献   

15.
韩国是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儒家道德的国家,在韩国儒家道德最重要的内容是"八德"中的忠孝礼.韩国儒家道德的特点是具有多种价值体系的支撑以及注重实际问题.对中国来说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可能而且必须弘扬儒家道德,在弘扬的过程中也要清除传统儒家道德中的封建毒素,坚持在批判中继承.  相似文献   

16.
因长期建基于存在内在局限的规则伦理学,我们已经习惯把道德仅仅看作社会对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外在操纵,使道德教育呈现出一种去道德化和非人性化倾向,异化成规则灌输和训练等相应困境。透视德性伦理学拒斥规范伦理学的要旨,我们可以得知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对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要求,即当代道德教育回归德性伦理呼唤德性的塑造,是客服规则伦理之理论困境的现实需要,更是其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社会“经济人”的自利本性受诸种市场因素的强化,可能冲破道德的约束,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可能诱使某些“经济人”不惜践踏市场道德准则,以不正当手段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市场经济的道德性需要法制强有力的支撑和维系。我国历史上以“法制”加强道德效力的某些成功经验和国外通过法律法规强化道德规范的有效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法应具有道德性,包括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法治社会的法更应如此.它实质上体现为正义,要求在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治运作过程中都有道德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德性涵养由"德性"和"涵养"两个概念互动形成:"德性"可以通过"品质"和"德行"进行诠释,"品质"和"德行"是"德性"一体两面;"涵养"兼具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涵盖着"修养"之意,为此,"德性涵养"可以诠释为"德性"和"德性的现实化",即它既是"德性",也是"德性"的践行和现实化。德性涵养的实质是"得",即获得"德",它是德性涵养的最终形态,也是德育事业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与信仰对话     
《廉政瞭望》2012,(7):14
当一系列的社会恶性事件烛照出我们社会的真相种种,一定有人追问,人心有恙否?信仰可安在?信仰,对一个人而言,是生命的炽热和灵魂的追求;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坚守德性、敬畏制度;对于一个党而言,则是传承光荣、永葆先进。如今,当我们愿意从这个心灵的源头来审视自身的时候,信仰这条轨迹对于我们这个国家而言,并不是"来无踪",也不容许"去无影"。它的重建之路,必然要承载光荣的历史、坚守道德的阵地、重归理性的轨道,偎贴在社会大众一言一行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