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两个必然”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灵魂,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也是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现象和变化的钥匙,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具有重大意义。资本主义是一种典型的私有制社会制度,它的存续以商品、货币等资本的流通和扩张为基础,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为纽带。资本主义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一面昂首阔步走向辉煌繁荣的“康庄大道”,一面又在无形中挖掘埋葬自身的坟墓。这两重逻辑始终交织于资本主义制度之中,促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繁荣——危机——重构”这一无限循环的窠臼中。繁荣掩盖下的是未来无穷无尽的哀号,资本主义终究会永久退出舞台,消逝于历史汹涌的波涛中。  相似文献   

2.
非决定论通过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进而否定“两个必然”,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辩证历史决定论肯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同时强调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性。用辩证历史决定论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进程,必然进一步肯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3.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发观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基础,也是实现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5.
岳影  张国政 《世纪桥》2009,(15):34-3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处于表面繁荣和稳定,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今天,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和社会主义因素在成长,我们要坚信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6.
我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两个必然”原理的贡献恩格斯基于对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出了这样的科学结论:“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同时不可避免的。”而在之后的150年的今天,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基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情况新矛盾的分析,对当代长期并存在的两种体制斗争趋势和发展走向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现在值得注意的新问题在…  相似文献   

7.
涂金坤 《求实》2005,1(12):72-75
资本主义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两种形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半途夭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的起点和饱和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间是前后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交错区内社会现象极其复杂,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用联系的观点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科学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由于国际形势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以及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也随之发生了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是,工人阶级生产、生活状况的改善并没有改变其雇佣劳动者的性质和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劳资关系的缓和并未消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的理论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吴强 《党史文苑》2009,(4):24-26
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克、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雪梅 《求实》2001,11(5):21-2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论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而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共产党的信赖,就应该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败"与"不败"、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上的差距、当代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之间的吸收借鉴以及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理论所必须注意的方法论和方法论原则等五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曾提出过两个必然的论断,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可是人们一直疑虑: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并且发展的如此迅速呢?这个问题马克思用两个绝不会给予了回答: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目前,这个长期的过程被无限的暂缓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丧失,意识形态逐渐弱化,这就起到了延缓资本主义灭亡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今天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来研究一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弱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了很多新的景象和特征.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两个理论体系,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过程长期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发展曲折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二重性”体现为“大时代”和“小时代”的辩证统一。基于这种“二重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的思想具有现实的合理性。这个结论对于澄清当前两个典型的对社会主义前景认识的误区,从而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这一理论为马克思“两个伟大理论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从而也为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于这一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也不得不承认。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1842-1924)就明确指出,只要接受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接受马克思的最后结论(指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本文作者注)。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两个必然”不仅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结论,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生命旨归,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马克思的代表性著作都是论证“两个必然”,《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通过历史事实论证“两个必然”,并从实践上指导无产阶级怎样实现“两个必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最终科学确立,主要通过形式逻辑论证“两个必然”。《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主要通过“大写字母的逻辑”(辩证逻辑)论证“两个必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其结论也是“两个必然”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1848年,《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共  相似文献   

18.
信念的结晶     
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学说的经典力作《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纲领,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在序言中指出:“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宣言》第一章就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结论。《宣言》第二章公开宣布:共产主义的特征就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信念的结晶!《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革命导师在150年前就揭示和论证的科学论断,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但至今未见任何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危机而进入灭亡的迹象,相反的是,随着社会主义“领头羊”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20.
科学社会主义在矛盾斗争中发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造成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这种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