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他是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大专家",从资源二号到嫦娥一号,从圆梦月球到逐梦火星,为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空间事业兢兢业业奉献50余年,一生矢志"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科学家"。他,就是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相似文献   

2.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该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经过数年不懈探索和艰苦攻关,最近成功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突破,该物理效应从理论研究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均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量子霍尔效应是整个凝聚态物  相似文献   

3.
采访前记 邹世昌,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在前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副研究员、轻合金室主任,第十研究室甲种分离膜研究室工艺组组长。  相似文献   

4.
《求是》2007,(4)
吴孟超,中共党员,1949年7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曾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5.
采访前记 吴自良,中国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0年12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冶金所第十研究室甲种分离膜研究室室主任。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研制成功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为中国的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郭永怀,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7.
张丽芬  阿平 《湘潮》2006,(8):44-46
李钧,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方面的科学实验与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国电离层声重波观测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94年4月5日凌晨,李钧在进京申报载人飞行电离层研究的相关课题返回武汉的列车上,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抱憾离开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享年64岁。作为一名科学家,64年的时间太短暂,李钧走得太早、太快。然而,他和他的同事、弟子为我国电离层声重波观测研究和载人航天飞船消除电离层干扰,精确定位、定轨所做的探路性工作,永远留在了空间物理领域的科学史册…  相似文献   

8.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日前透露,中国人在完成"绕、落、回"无人月球探测之后,完全有能力将人送上月球。据了解,欧阳自远于1988年完成的著作《天体化学》,被国际同行誉为"在世界范围的观点来看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还没有在广度和权威性方面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蒋新松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原所长。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倾尽了毕生心血,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相似文献   

10.
孟红 《党史纵览》2011,(1):50-54
王淦昌(1907—1998),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在长达7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在  相似文献   

11.
正"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4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一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科学家们为之欢欣鼓舞。竺可桢、赵九章、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发表讲话、写文章,阐述发射卫星的重要意义。科学家们认为,卫星可以民用,亦可以军用,综合性很强。中国也应有研制卫星的规划设想,并及早着手准备。建议中国科学院应把研制人造地球卫  相似文献   

12.
位梦华,1940年出生于山东平度,196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67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现为国家地震局研究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家中第一个、并且八次进入北极的人。  相似文献   

13.
正"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南皮试验站站长刘小京说,"我就想当一粒种子,在盐碱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国家粮食增产、老百姓吃饱肚子‘种’出希望。"这个"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很不得了。当时,针对河北省南皮县降雨稀少、土壤盐渍化严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15,(3)
<正>李述汤给人的第一印象,除了敦实就是儒雅,要不是领略他在学术讲坛上的翩翩风采,很难让人想象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科学家。李述汤曾任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教授,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COSDAF)主任,美国柯达公司高级研究员、项目主任,先后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及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相似文献   

15.
9月18日5时56分,一位伟大﹑谦逊的科学家和德高望重的科技界领导人离开人世。 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教育家,中科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严东生先生。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是阿拉伯国家核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一直要求建设"中东无核区"的阿拉伯国家掀起了一股"核热潮",目前,正式宣布核开发计划的阿拉伯国家已达到12国。阿拉伯国家的新动向与其倡导多年的"中东无核化"原则大相径庭。一直宣扬"无核化"的阿拉伯国家也弃油气选核能,调整核政策来趟"核浑水",到底为了什么2  相似文献   

17.
据2月6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近日透露,中国计划2010年左右发射探测器登月。中国探月工程所有零部件全靠自主研发。他说:之所以探月,是因为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而且是我们国家实现载人航天和  相似文献   

18.
人物档案刘振兴,1929年9月14日出生于山东省昌乐县一个农民家庭。1950年考取山东大学物理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合并到南京大学气象系。这期间,为了能够多挣些学费,他主动要求休学一年,去青岛郁文中学教书。 195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任实习研究员,经过半个世纪的锤炼与磨砺,现已成为我国“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磁层物理学术界带头人,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并在当年提出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  相似文献   

19.
正金玉奇,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激光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国家高技术装备发展建设工程荣誉奖章"等荣誉,获得授权专利80余项。  相似文献   

20.
科技新知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近日透露,中国计划2010年左右将发射探测器登月。中国探月工程所有零部件全靠自主研发。他说:之所以探月,是因为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而且是我们国家实现载人航天和应用卫星之后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国家高技术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