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和目标写入我国的根本大法中,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我国,能否实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是能否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2.
黄金桥 《学习与实践》2009,(10):102-10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经坎坷曲折,最终走上了实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建国早期我国有过追求法治的理想和实践,1978年前的20年几乎是我国法制(治)建设的空白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实践遭受严重挫折。改革开放至今,法律权威逐步得到树立,法治建设渐入佳境。透视建国以来共和国法(制)治建设进程中令人难忘的若干经典性法治事件或重大法治论辩话题,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清晰的判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治国方略在我国确立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就是法律权威在国家控制和社会治理中不断被认知、重视及尊崇的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3.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予以保证实施的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法律一旦颁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反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是法律的权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这是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以党代政现象.这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和要求不相适应。邓小平同志1986年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便指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为清除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的思想束缚和理论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好党政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服从法律也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口号的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即从过去依靠权威治国…  相似文献   

5.
立法民主与立法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立法质量是法律体系建设的生命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严密的框架设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同时,又明确提出了“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使命之一是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法规。依法治国客观上要求提高立法质量.法的质量不同于一般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立法质量不高,不仅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6.
日前,中共浙江省委作出了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这是继“八八战略”、“平安浙江”和文化大省建设后,省委作出的又一重要战略决策。理念是行动的指导。建设“法治浙江”,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坚持依法治国,就是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就是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是要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党的领导人主要从民主与法治的关系角度出发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了探索,具体表现为: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健全和完善法治机构;推进民主制度法治化。这些探索,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宝贵经验,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松州》2014,(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六项重大任务,其中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并且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为构建法治社会指出了路径,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等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重塑警察权威。从本质和根本功能上看,警察权威是国家政治权威的表达,是法律权威的反映,最终来源是相对人的认同与自愿服从。重塑警察权威要求客观审视警察权威的政治威严性消减、法律保障力削弱、价值认可度降低的现实问题。要在培育法治信仰中提升警察权威的政治威严性,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来提升警察权威的法律保障力,在建设警察公共关系中提升警察权威的价值认可度,最终完成依法治国视域中警察权威的立体化重塑。  相似文献   

10.
张智 《前沿》2004,(9):116-118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 ,努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法制化 ,用完善的法律机制维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稳定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 ,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这是三中全会以来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 ,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 ,进一步提出了“依法治国”的要求 ,并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1.
肖华 《群众》2014,(11):74-7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法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坚定法律信仰,执政党必须依法执政。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  相似文献   

12.
权威辨析     
权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当今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中,法律权威构成了法治社会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征。搞清权威与法律权威、法律权威与个人权威、法律权威与党的权威之间的关系,对清除人治思想的影响,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促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权威与法律权威社会是个体的集合。个体之间围绕利益这一核心问题必然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要使社会中个体的意志、利益和要求达到和谐统一,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有一种能调整和控制、取得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3.
德治和法治要双管齐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几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出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想。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 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作出的一个理论创新,就是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个目标。这是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之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正像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说:“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  相似文献   

14.
丁朋 《中国民政》2014,(11):9-12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国家;一个以民为本的政府必定是一个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公民合法利益、把权力关进制度牢笼里的法治政府;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法制健全、法制规范、法治昌明、法律得到普遍信仰的法治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和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决策。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刊以此为契机,回顾五年来民政法治建设,以启未来。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要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入手,全力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依法治国”,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字的变化使概念的内涵得到了更准确的表述。应当说,依法治国就是实行法治,也就是建设实行法治的国家。依法治国或实行法治,  相似文献   

17.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部婚姻法起步,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既让人们感慨数千年的"人治"社会已经脱胎换骨,又带来了"有法可依"以后的新思考。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循着这样的法治建设路径,习近平同志提出,"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凸显了法治精神在依法治国新阶段中的重要作用。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法治建设也是如此。没有精神的法治,犹  相似文献   

18.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的方针和原则。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吸取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以前通常使用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只有一字之差。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和“法制”这两个词,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精神的基础,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一、“法治”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新发展“法治”被党的十五大确立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促依法治国和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 《今日浙江》2006,(8):18-18
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基本方针,对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观与法治观的有机结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对人们社会行为的伦理要求和评价标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内涵。社会主义道德观与社会主义法治观是有机统一的:凡是社会主义法治禁止的,通常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反对的;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