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坚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6):108-114
1980年代初,中共中央从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长期稳定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作出关于第三梯队建设的战略决策。这一过渡性人才选拔培养战略,至80年代末随着其使命的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产生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2.
陈文胜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23(3):29-32
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经验。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当时中国的抗日民主模范政府。总结和借鉴党在这一时期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对搞好当前的党群关系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员生活(武汉)》2015,(2)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们党反四风、改进作风建设,以实际行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对世界政坛党群关系的梳理,分析其他国家执政党脱离群众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深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廖璐婷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42-46
解放战争时期是各民主党派空前活跃并且发生历史转变的时期。当面对国民党残酷地发动内战时,各民主党派积极地加入到反对国民党的队伍中,但是还没有完全放弃走中间路线的想法。当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包围时,各民主党派的立场发生了历史转变。他们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中国共产党一起面对内战独裁、争取民主和平。并且帮助中国共产党一起建立新中国。 相似文献
5.
谢基昌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7):210-211
考察政治文明演进的历史,把握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吸收和借鉴前人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和政治智慧,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峰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32-37
“同心思想”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与民主党派同心合作的历史和实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实现了从争取民主党派与之同心到领导民主党派与之同心;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奋斗,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逄锦温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3):9-12
本文以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为视角 ,考察了刑法机能的基本理念 ,认为古代社会刑法机能的基本理念表现为社会保护机能 ,在近代社会 ,古典学派特别强调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近代学派则高度重视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在现代社会刑法思想的基本理念中 ,人权保障机能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支持。基于不同的刑法机能理念 ,出现了不同的刑事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8.
关于经济和道德的关系的思考源远流长,古代西方和中国的思想家都认为经济行为需要道德的规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伦理研究的深入。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使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问题更加突出,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9.
廖志恒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9(4)
纵观我国近二十年的社会治安,从总体上来说控制目标定位的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存在着过高的倾向。其原因:一是五、六十年代超稳定的社会洁安秩序提高了人们对新时期社会治安的期望值;二是“文化太革命”十年动乱的浩劫,强化了人们求稳怕乱的心理;三是犯罪和社会治安理论研究的滞后,为高标准目标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最近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社会治安控制目标只能定位于治安秩序基本稳定,刑事犯罪案件不出现大幅度上升,人民群众安全感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0.
参政党功能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世红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40-44
建国以来近60年中.参政党功能的演变经历了曲折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总结参政党功能演变的内在规律,可以得出三点启示:一是政治生态是参政党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二是社会基础是参政党功能演进的内在根据;三是制度建设是参政党功能提升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宫力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3)
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本文认为苏联因素、台湾、越南问题、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产生了程度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有起有落。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国际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背景下,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外交突破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回顾党代表发挥作用的历史,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党代表发挥作用,要以党代表大会为主要载体;党代表发挥作用,始终与社会历史发展和政治环境变化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启迪,是实现新时代强国梦的必然选择,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14.
韩步江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8,(3):45-49,112
农民阶级虽然有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特征,毛泽东还是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对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作具体分析,并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的需求,肯定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战略的形成和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16.
杨兰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29-33
基督教的宗教教育在西方国家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特殊作用。早期社团组织、修道院是基督教最初的社会教育场所,到中世纪教会学校成为最主要的教育机构,并孕育着现代大学的雏形。 相似文献
17.
殷慧芬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78-83
破产免责制度在自然人破产的救济政策中处于核心地位。采取破产免责主义是各国破产立法的趋势,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各国破产免责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范小平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13-15
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时期党对国情的认识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正确把握中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勇于探索,奋发努力,就能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20.
叶成朋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
地上权制度是人类社会为解决土地的所有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非农业用地的法律形式,是现代成文法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项物权制度.如果说地上权在罗马时期只是一个雏形,在<德国民法典>颁布之后,经过德国民法学家广泛深入研究和立法上对现实生活的及时反映,地上权则逐步演变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法律制度,对后世地上权立法产生了标本性影响,对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和民法典的制定有着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