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跃农 《传承》2009,(15):8-11
毛泽东说:"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相似文献   

2.
徐忠友 《今日浙江》2008,(20):60-61
这是两个载入中国史册并令中华儿女激动万分的时刻: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7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成功。在参与“两弹”研制的著名核科学家行列中,有一位是浙江儿女,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胡仁宇。  相似文献   

3.
"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提到赫鲁晓夫,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毛泽东独创的那个新词汇——"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毛突如其来说出这一新词汇时,绝大多数共产党人都是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4.
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分别是"三和路线"和"新思维"。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和路线"是大势所趋,是对斯大林领导战略作出全面调整的一部分;"新思维"同样是应运而生,用以应对当时苏联的内外交困。"新思维"与"三和路线"有许多相通之处,如面临着基本相同的改革需求、都急于求成并且矫枉过正、都"饱含"着"人道主义"因素、最终失败的最主要主观原因都是对国际形势过于乐观、成败得失都与能否正确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有关等。由于各种原因,两个政策和两个人物,从总体上看,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成了"改革"的牺牲品,值得我们反思的内容很多。  相似文献   

5.
邱瑞贤 《传承》2010,(10):20-21
驱车从青海省会西宁往西北102公里,青海湖畔,金银滩上——一片曾经在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地区,却是拉开新中国核武器研制历史的一张大幕。为了深藏一个国家机密,这片只有一个221代号的土地和数万前赴后继在此扎根坚守的人们,一起隐姓埋名30多年。从1958年开始扎根,直到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提升国际地位的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在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国际地位的极大跃升;然而好景不长,开罗会议后中国的大国地位开始下降并最终丧失。本文通过对1941-1945年中国大国地位得而复失历史演变的原因剖析,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在反法西斯阵营中所拥有的"大国"资格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地位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地位",中国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傲立于世界舞台,必须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  相似文献   

7.
熊坤静 《传承》2009,(3):9-11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在进北平城不久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随着旧政权的被推翻,新中国的曙光从东方冉冉升起,党中央将要向京城转移了。临行前毛泽东多次以李自成进北京的史实教育和警戒党内同志和身边的人,要求大家保持谦虚,不要做李自成,并诙谐地称这次为"进京赶考"。  相似文献   

8.
“揭盖”是毛氏词语。1956年3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开了盖子,这是好的,表明斯大林及苏联的种种做法不是没有错误的。(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探其本源.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西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核垄断,抵御外来侵略,止战于未然,党中央和毛主席毅然作出了发展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中央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在湖南长沙和新疆乌鲁木齐秘  相似文献   

10.
章士钊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新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选择了他做中共诤友的无悔人生。1949年春,毛泽东对即将到来的国民党和谈代表团并不抱太大希望,他清楚地知道,这是国民党的惯用伎俩,打不过就谈,并不真谈,而是拖延时间,胡搅蛮缠。但他对代表团的到来还是十分高兴的,因为这个代表团中,许多人已经是中共的老朋友了,其中就有自己的湖南同乡老友章士钊。  相似文献   

11.
12.
【斯大林希望看到以蒋介石为核心的"联合政府"】1945年6月,第11~12期《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的一篇评论员文章称:战后中国必须有一个"由战时所有民主党派、团体和组织所加强的国家民主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提出赶超美国的强国之梦,从正确的长远构想却走向了错误的激进口号,最后以失败告终。我们该怎样将这段历史转化为财富,使之成为成功之母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毛泽东强国梦正确中的错误,错误中的正确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以苏联为鉴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和明 《岭南学刊》2004,(1):61-63,7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犯过严重错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而且造成了国家同农村的紧张关系。毛泽东以苏联为鉴,认真探讨和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取得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李东朗 《辽宁人大》2008,(12):29-29
毛泽东的“最后决定权”,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凡论及毛泽东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要提及这个问题。“最后决定权”是怎么来的,其结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所有的蜜月都是短暂的。那位“揭了盖子,又捅了漏子”的赫鲁晓夫,在1959年9月奔美国与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归途中到了北京,要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的时候,已经昭示着中苏关系史上短暂的“蜜月”期就要了结了。9月30日夜,晃着光头大脑袋的赫氏与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会晤,听完赫氏对“戴维营会谈”的介绍,真的就发生了“主席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事。地球人都知道,那个时候“美帝国主义”与中国是什么关系;赫鲁晓夫向艾森豪威尔“示好”“求爱”,主席能不生气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其实,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做了《…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简称“两制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开始对两制及其关系进行理论思索和实践探索。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两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逐步科学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8.
把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统一战线是党的法宝这个论断是怎样形成的呢?1939年7月9日,设在延安的华北联大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参加了这个典礼,并向学员作报告。  相似文献   

19.
在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与苏联哲学的关系问题上,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以魏特夫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毛泽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次要人物,其思想是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复制品;二是以施拉姆为代表的自由派则把毛泽东看成"行为异端"的叛逆者,强调毛泽东的哲学是"封闭"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尼克·赖特通过文献论证的方式,驳斥了施拉姆和魏特夫的激进观点,表明毛泽东的思想是欧洲苏联马克思主义主流和中国哲学文化传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赖特犀利的论辩视角和对毛泽东思想渊源的分析,对于国内毛泽东研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提出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重要命题,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凸显了政策和策略问题对于党的事业成败的极端重要性,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体会并正确运用毛泽东关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思想,对提高全党的政策理论水平、贯彻执行好党的政策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