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之后因没有广泛深入宣传而出现了民众的误解与抵制行为,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中国共产党为贯彻落实婚姻法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动员实践,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运用典型动员,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群众运动,推动了民众新婚姻观念的转变。这次社会动员的成功,紧抓民心是关键,加强组织调控是保证,结合群众切身利益是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将全新的意识形态楔入农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实现了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瓦解—架构—重塑”,进而以高度的社会组织化贯通新政权与农民个体,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农村社会边缘化的局面,使普通农民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和国家工业化的展开。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利用近年来解密的美国情报档案中的"国家情报评估"、"特别国家情报评估"以及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署的综合评估报告,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情报界有关中苏矛盾分歧的评估和预测作出梳理,并分析这些情报评估的主要特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及其当前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菲 《世纪桥》2011,(21):22-23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基本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政治动员,它极大地调动了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了政治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特点和效应进行分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刘仓 《党史博览》2009,(3):10-1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是历史合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与胡适之间的政治对立关系逐步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体现出百年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表现为对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认识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认识中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深入分析百年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演变历程与党对社会矛盾认识逻辑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依据和理论内涵,深刻理解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权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宽广的概念。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许多学者普遍关注制度的建构、权力的行使、新组织和新权威的树立、经济社会的干预和思想文化的整合等内容。从历史学角度看,要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首先要分析中共是如何在农村进行政权建构的,包含政权建设的政策、方针,以及政权建构的方式、途径;其次要考察政权建设对农村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即中共经由特定的政权建设道路,形成了何种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又是通过何种动员和控制机制得到切实维持的①。从1949年到1957年,中共最为艰巨和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乡村社会的动员和改造。  相似文献   

8.
重视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政治建设并最终确立了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实践积累了重要的政治建设经验:要牢牢抓住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政治建设要同党的其他各项建设有机融合;要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不断对政治建设作出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9.
1949年中国政权鼎革之际,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合法性的新政权,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大难题。难之所在:一是未经民主选举执政者的合法性势必有所欠缺;二是民主选举一般要在有权威的执政者领导下依法有序地进行。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是中共如何以民主选举兼容政治协商、多元共治的精神,通过实践包容性民主达致最大限度的政治共识,使新政权的建立平稳有序且不失民意。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党的历史方位根本性变化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加强学习制度建设、强化学习阵地、丰富学习内容、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注重学习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经验与教训对当前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50年的淮河水灾催生了中央的治淮决策。历经淮河水灾影响的皖西北地区在这场治淮运动中,成为当然的主阵地。不过随着工程的不断延续,以及水灾影响的慢慢退却,皖西北民众的治淮态度由最初的积极转向消极。民众态度的转变并未影响政府的治淮决策,基层政府通过将治淮纳入政治轨道完成了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动员。这一举措,在将治淮推向政治运动旋涡的同时,也弱化了工程的水利效益。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探索和奠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具体体现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奠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支撑;创建新中国国家制度,奠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支撑;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支撑;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政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进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包括: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舆论引导以及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把政治建设要求融入法规制度建设中,为政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不断创新政治监督新途径,强化政治监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廉政反腐措施,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全面好转。新中国成立初期良好的党风政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廉政建设史上的光荣岁月。总结和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与反腐斗争的实践经验,对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面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廉政反腐措施,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全面好转。建国初期良好的党风政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廉政建设史上的光荣岁月。总结和回顾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与反腐斗争的实践经验,对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随即开始对中国是否出兵朝鲜予以情报评估。以中央情报局为核心的各个情报部门首先对苏联影响下中国出兵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其次评判中国参与战争的意图及能力,最后以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中国政府发出的公开警告。事实证明,美国的情报评估出现了重大失误。这种失误主要在于,美国决策层对情报的判断,受中央情报局的强烈影响,没有站在中国政府主要担心国家安全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没有充分意识到在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东亚国际紧张局势下,美国对朝鲜的军事干预对中国领导人固有的安全担忧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其中最根本的规律总结就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进一步探索将党的理论优势、组织优势和民主协商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和效能的实践路径,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团结是党的力量所在,是保证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党自身地位的变化以及党的队伍的迅速扩大,党内出现了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到党内团结。为扭转这种局势,党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党内团结教育,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经验对于今天党的自身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初期,在“一边倒”以及“中苏友好,学习苏联”的重大政治议题框架下,中共着力构筑以苏联领袖像为中心的肖像政治。经由规范制备、仪式操演和轮换调适,苏联领袖像乃至新中国肖像政治的基本仪规得以确立,个中政治象征意涵得到释放,中共象征政治诉求也渐趋达成。然而,中共肖像政治及其“新传统”的形塑,迅即受到苏共二十大及其之后中苏关系演变的深刻影响。尽管在恪守原则的基础上,中共对肖像政治和中苏关系屡加调适,但中苏彼此间还是由渐生分歧走向最终裂变。统观新中国初期肖像政治历程,它既曾参与建构中苏友好关系,亦能直观鉴证中苏关系转轨。这说明,中共借助对苏联领袖像的政治操演,确实可以进行“政治的联想”,抑或征兆“政治的冲突”,并借此为新中国政治发展提供着既可视又可靠的“历史的证词”。  相似文献   

20.
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其治理结构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而且必须在政治上是合适的。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政治上的是否合适甚至比经济上的是否有效更为关键。60多年来,意识形态的影响、政府的介入以及利益集团在公共决策中的博弈共同构成了我国国企治理结构变迁的政治根源。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对国企治理结构变迁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对国企治理结构变迁起着主要的制约作用。政府则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提高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等政治目标而广泛介入了国企治理结构的变迁。从静态角度看,国企治理结构变迁的方向由一个国家中的强势利益集团决定;从动态角度看,国企治理结构的变迁乃是各主要利益集团之间博弈均衡的不断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