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西安市未央区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有一系列夺目的亮点,尤其是在选人用人的推荐提名、民意调查、公开票决这三个关键环节上,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实践。在推荐提名上,未央区已经开始从传统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垄断提  相似文献   

2.
杭组文 《今日浙江》2009,(16):14-15
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今年上半年,杭州市在全省首开先河,采用“两轮推荐、两轮票决”的方式,经过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从279名符合条件的现任市管副职中选拔出了6名市管正局级干部拟任人选。目前这6名人选均已获得正式任命,社会反响良好,有效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省委书记赵洪祝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杭州市‘两轮推荐、两轮票决’选拔市管干部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李高山 《前进》2008,(3):14-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是党的十七大对选人用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多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一直在致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从选人用人原则到选人用人程序、方法都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选人用人在由传统的经验型选人用人向现代科学型选人用人转变,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转变,由注重选用结果向同时注重选用程序和选用制度转变。但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如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过程中的“民意失真”问题、选用考察的“流于形式”问题、选用结果的“人岗不相宜”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票决和票决的程序很重要,这一点在所有的民主和选举理论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不过,党内民主要深化,必须超越票决制度的概念。也就是说,党内民主不仅仅是票决制度。票决只是一种工具,即产生领导人的工具。但党内民主不仅仅是要选人,更重要的是要选政策。从理想层面来说,民主竞争是不同政策之间的竞争,而非人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去年,藤县结合实际,在开展“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调研实践中,积极探索试行县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票决1个乡镇党委书记、2个乡镇长和县卫生局局长、县粮食局局长等5个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人选的办法,打破了以往人事调整的“潜规则”,进一步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实现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民主推荐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努力扩大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程度,认真贯彻执行群众公认原则的有效形式和方法,也是提高选人用人水平,防止识人不准、用人失察和在干部选拔方面少数人说了算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民主推荐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需改进和完善的途径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7.
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是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程序,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是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实际步骤。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高用人质量,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利于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有利于调动干部履职尽责的内在动力。如何搞好民主推荐与民主测评、为选人用人提供客观公正的科学依据,我们认为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群众公认原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切实贯彻这一原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建立和形成新型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的重要途径。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必须把群众公认原则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各个环节。一、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必须在推荐上突出群众性。充分让群众参与推荐是保证选好用准干部的基础。为了扩大群众在推荐中的参与面,近几年,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1995年滁州市全椒、定远等县组织县直各部委办局和乡镇党政正职民主推荐县级后备领导干部。1996年,通…  相似文献   

9.
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切实体现了群众公认的原则。但由于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以票取人的问题,影响了选人用人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鲁锋 《现代领导》2008,(11):34-34
落实党员群众对选人用人的提名权,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是扩大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近年来,按照中央和陕西省委的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产生方式.逐步推广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和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党员群众直接选举和在社会公开选聘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努力使选出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既让组织满意、党员满意,又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群众也满意。  相似文献   

11.
沈祖轩 《今日浙江》2009,(16):10-13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就是不断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过程。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大实践创新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2.
张兵 《今日浙江》2010,(20):39-4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扩大民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公开是扩大民主的前提,竞争是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择优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四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共同构成选人崩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干部选任工作科学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董卫民 《政策》2008,(10):53-54
近年来,十堰市着眼于选人用人起点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正,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为方向,以建立完善“四项机制”为重点,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相似文献   

14.
在用人问题上,德才兼备是硬指标。按照这个标准选人用人是完全正确的。如何识人、用人,要看如何用好的作风选人了。作风好的人能不能选得准,选上来,对选人的部门和干部要求很高。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稍有闪失,好马有可能骈死于槽枥之间。最不好选的人类型很多,“有争议”的人估计能够算得上叫选人用人者头痛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当原则和标准确定之后,程序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杜绝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必须要在严格程序上下功夫。要强化程序意识。程序是规范选人用人行为的必要形式,是实现民主和监督的必要手段,和防止任人唯亲、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实践证明,再好的决策和动机,没有科学严格的程序作保障,就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这些年来,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不少是因为没有严格按组织程序办事造成的。新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程序为主线,通过规定推荐提名、考核考察、酝酿讨…  相似文献   

16.
邹正金 《政策》2002,(8):25-25
把好用人关,选准作风好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在制度上寻求突破,尽快建立起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结合近几年的干部工作实践,我认为,一是要积极推行干部推荐、考察和任免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强化选人用人的责任意识。组织人事部门在推荐考察干部时,必须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做到客观公  相似文献   

17.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的十七大对干部任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近年来,江苏省射阳县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目标.大力实施选人用人公信度工程,按照"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的基本思路,在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干部"公推差选",共选拔科级干部76名,科级后备干部185名,社会跟踪测评满意率达97.5%.  相似文献   

18.
王华 《新东方》2010,(1):72-75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命题,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党干部工作更高的要求。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是21世纪初我国的国情和党情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步入了从“权威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的历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条件下,在“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的内涵中,必须扩大民主的范围,选人要通过民主,而具体用人必须既需要老百姓认可,又需要党内民主认可。此外,国家人才队伍的迅速扩大,也使过去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显得有些老套、滞后。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坚持以部机关为"试验田",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选人用人基本方针,带头在部机关内开展组织推荐、竞争上岗、轮岗交流等工作,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明确选人标准,严把组工干部"入口关"。紧密联系区情实际,明确规定组织部门的干部政治上必须坚强,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祖国  相似文献   

20.
实行选人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必须把握重点,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要把握重点人物,特别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选人用人出现严重问题的,除应由集体负责外,要追究一把手的责任和分管副书记的责任;对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违背程序、失察失误等,要追究组织部长的责任和分管干部工作的副部长的责任。在追究的层次上,要先领导,后一般干部;先主要责任人,后具体责任人。二要把握重点环节,特别要把住初始提名这个首要环节。防止领导干部授意组织部门在组织民主推荐时限定范围、设计杠杠,在少数人中推荐,使领导干部个人推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