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共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对辛亥革命纪念意义的发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共通过纪念辛亥革命,打造和形成某种纪念话语,表达与更张其社会、政治、思想的纪念诉求.大革命初期,突出辛亥革命“原因教训”话语;土地革命时期,突出“动员民众”话语;抗日战争时期,突出“统一战线”话语;解放战争时期,突出“打到蒋匪”话语;建国以来,突出“...  相似文献   

2.
沈传亮 《党的文献》2011,(6):103-108
辛亥革命十年后,中共一大在辛亥革命元老李书城的寓所举行,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这标志着辛亥革命与中共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辛亥革命发生百年来,大陆出版的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关系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近十年来大陆学者的相关研究取得的进展尤为值得注意。下面谨从中共诞生与辛亥革命、中共如何纪念和评价辛亥革命、中共领导人与辛亥革命关系等角度,对相关研究成果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1927年曾专门发文纪念,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吴玉章等人还就此发表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纪念辛亥革命是一件大事.往往和纪念孙中山结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忌辰和辛亥革命爆发日,每逢十周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本文主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作简要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促成民族融合,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基石,辛亥革命纪念也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辛亥开展“逢十”大庆,纪念形式呈现出常规效力性纪念大会和延长效力标志性纪念品的双重选择;纪念宗旨则是立足历史,照亮现实与未来.建国以来的辛亥纪念以辛亥革命为历史文化载体,力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荐书     
《红岩春秋》2020,(4):80-80
《辛亥革命亲历记》吴玉章是一位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的革命老人,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本书由吴玉章关于辛亥革命的长篇回忆录和长文《论辛亥革命》组成,并附录《辛亥革命大事记》。吴玉章不仅是辛亥革命重要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6.
王树人 《党史博览》2011,(10):45-48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迅速解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因1911年为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参加辛亥革命的部分革命志士,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现据搜集到的资料,把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著名共产党人简介(以牺牲或逝世先后为序)如下,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相似文献   

7.
重要言论     
《当代贵州》2011,(28):6-6
胡锦涛:缅怀革命先驱矢志民族复兴 10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强调,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  相似文献   

8.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末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召开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以及怎样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对有关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进行了评析。现将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有个酝酿发展过程,时间可以从1894年底兴中会成立算起,一直到辛亥年推翻满清统治后的袁世凯复辟。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知识分子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选择,林林总总。"改良"还是"革命","先革命"还是"先教育"?清末翰林蔡元培辛亥革命时期,满怀爱国爱民感情,顺时而为,在强国之路上孜孜以求,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复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推动作用:一、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二、辛亥革命为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和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形成创造了条件;三、辛亥革命为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四、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一定的干部条件。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是辛亥革命后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特殊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历史支撑。借助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诠释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与中国革命的任务、道路等问题,使中国革命赢得了民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建构革命话语过程中之所以要借助辛亥革命,是由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力、国共关系、共产国际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其达到高潮的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萌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思想和事业的继承与超越关系: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辛亥革命思想解放运动成果的影响下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并把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引进和传播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从而为接受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的基础;二、深刻反思辛亥革命教训,创立并完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成了辛亥革命未竟的反帝反封建大业;三、接力奋斗目标,发展超越其革命事业,在辛亥革命开启中华民族复兴之门基础上奠定中华民族复兴之基,找到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的伟大起点,主要表现在这次革命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革命浪潮集聚形成的历史剧变,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次具有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从实践上揭示了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两大革命主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5.
商人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从事国民革命而开展的一种民众运动。中共开展商人运动有间接与直接两种方式,一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帮助国民党开展商人运动;二是中共独自主导了部分地区的商人运动。中共主导的商人运动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有的是为了反击国民党右派,以增加国民党左派力量;有的则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以配合日益高涨的工农运动等。国共两党推行商人运动的基本方略大体一致,但两者在商人运动的对象、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方面还有差异。开展中共与商人运动的研究,对于理解20世纪20年代中共的商人政策,理解此后中共对商人政策转向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以后,近代社会思潮涌起,以儒学为主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逐渐解体。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努力实现民本、民主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回顾清末到民初山西女子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山西女学萌芽于清末,发展于维新运动时期,成熟于辛亥革命之后,在日伪统治时期受到制约,抗战胜利后女子学校得到恢复。近代山西女学的兴办主要有教会兴办、地方绅士联合出资兴办、地方政府出面兴办和晋商家庭出资兴办。在山西近代女子中等学校中,主要有女子职业学校、女子普通中专专业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等。所以,清末到民初这一阶段女子教育的发展,可以说为以后山西教育走向男女同校、走向男女学生全面发展的近代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建党纪念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建党纪念活动始于共产国际的倡议,1941年后走向常态化。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通过举行纪念大会、发表纪念文章社论、开展文娱活动和基层组织、单位向中共中央及党的领袖致贺电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建党纪念活动。中共借助建党纪念活动,回顾党的历史,总结党的经验,加强党的建设,表达党的主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建党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显现。  相似文献   

19.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延揽和优待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十分重视延揽和优待科技人才。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就发布了相关政策,但还不完整,具有一定的临时性;抗战时期,这一政策走向成熟,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系统;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政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变得更为稳固、深刻和具有针对性。中共的科技人才政策成效显著,意义重大,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认为,法律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宪法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宪法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运行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先后领导中国人民制定了一系列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以及在法治建设新时期根据实践的要求,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五次修宪,使宪法更加符合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关系和时代发展的新需要。这一伟大历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宪法道路彻底摆脱了近代以来宪法发展的深层危机与误区,有力地解答了为何立宪、由谁立宪、怎样立宪的这一历史难题。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宪法发展也必然会不断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