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慈溪市在社会建设与管理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民生事业大为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稳定得到有效促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2010年,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确认宁波市为首批35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慈溪又是宁波市的创新试点。这对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要努力在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上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怎样理解社区建设的战略地位?如何认识中国的社区建设?如何理解社区建设中的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中国社区建设亟需回答的基础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立足中国社区建设的过程、事实、经验,提出社区建设超越了公民社会建设领域、国家政权建设领域,是中国努力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国家战略。社区建设的中国道路是以社区建设为路径,在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责任为基础,重塑政府主体性、市场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共同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社区建设的中国道路尚未成熟,仍处于实践过程之中。政府主体性错位、社会主体性虚弱、市场主体性缺失是中国社区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公民社会理论、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第三领域"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社区建设的过程和事实,需要建构一种以责任为基础的"主体性互构理论"———政府主体性、市场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在社区建设中交互建构。  相似文献   

4.
李秀艳 《人民论坛》2014,(11):123-125
社会建设是与经济、政治相并列的重要建设领域,加强社会领域建设与改革,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回顾我国社会建设历程,总结以往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梳理分析当前社会建设的实践要求,增强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建设与改革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是实现社会领域改革创新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概念,并将社会建设列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行的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自此以来,学术界对社会建设与管理作过诸多阐释与探讨,但关于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探讨多有纷争,未能形成一定的理论范式。有必要从社会学与公共管理的综合视角,对社会建设与管理作一理论梳理,以廓清其基本意涵。  相似文献   

6.
邓智平 《岭南学刊》2011,(6):114-120
当前全国各地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普遍存在将社会建设“矮化”的现象,认为社会建设就是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就是社会控制和化解社会矛盾。应该将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与具体行动抓手区分开来。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是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重构新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建设的行动抓手则主要包括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组织、强化基层社区建设、优化社会结构、加强社会管理等。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出现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加剧的趋势,社会冲突与社会风险逐步显性化.这在客观上要求执政党领导干部具备和提高矛盾的协调能力、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社会风险的控制能力,加强社会整合能力建设,以提高执政党驾驭社会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去年6月,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和创新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服务社会管理。积极动员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可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光荣任务,需要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颜烨  尹平平 《长白学刊》2012,(1):129-133
中国已经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当前社会建设究竟建什么、如何建,可以从其与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实践的比较中得到启示。通过比较两者提出的社会背景、内在构成和体系、突破点、主导力量、目标和标准、理念原则、战略步骤等,能为当前加强社会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傅小随 《桂海论丛》2011,27(5):68-72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作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广泛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中来,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社会建设的重点既包括大力改善民生,更要着力于建设社会本体。没有形成一个在规模力量和功能作用上与国家、市场相匹配的本体社会,社会管理将会因权力扭曲、缺乏合作及其与市场交换关系的纠缠而陷于困境,失去动力和效率。必须按照中央确定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作、公众参与"的方针,通过以形成公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建设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深圳市在推进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当前,伴随着全球化不断扩展,社会生产的多样化、全面化渐趋深入.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不仅蕴含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价值,还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相契合,物质生产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步,人类自身生产是实现人口发展战略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生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纽带,精神生产是凝聚中国精神的重要力量,四种社会生产有机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社会和谐,其重中之重是民生问题,关键所在是制度建设。这需要上层性的组织与要素和基层性的组织与要素,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组织与部署下来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同为我国当前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谢松何 《中国民政》2012,(11):20-21
社会组织因其在分担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和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协同力量。近年来,湖北省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但与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比较起来,总体质量还不高,作用发挥还不够。为此,笔者就如何加强湖北省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韩跃民  张哲 《长白学刊》2012,(1):134-137
调整社会结构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众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社会结构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此,必须把解决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好城乡二元化、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失衡、利益关系不协调、社会管理不科学等矛盾。  相似文献   

15.
民主建设顺序论主张先进行经济建设,然后再进行社会建设,最后在时机成熟的基础上进行民主建设。民主建设顺序论不仅在理论逻辑上是断裂的,而且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不应该也不可能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与民主建设割裂开来,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加强社会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在制度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制度的需求预测、编纂清理、审查监督,增强制度安排的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实体性、程序性,促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建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一“位”的开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新的转向。这种转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执政理论从“稳定论”转向“和谐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从经济增长、解决温饱转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执政方略从社会控制转向社会管理;改革重心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社会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吴坚 《今日浙江》2014,(6):12-15
正2004年5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下,浙江省委以全会形式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策部署。10年来,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早春二月,柳绿花红。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的公园里,操着不同方言的村民,晒着太阳,闲聊着家长里短。村民中,有本村的,也有外省的,但他们对记者的共同表达是,在浙江,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幸福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其公共性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内在本质。在社会建设中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仅能够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而且能够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促进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应以补偿性公正原则妥善解决弱势群体在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社会管理创新是实现社会建设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应以人性化和柔性化的姿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中心环节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20.
李建华  蒋林峰 《求索》2012,(1):92-94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多途径选择过程,而社会道德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创新社会管理的道德意义在于实现社会正义、建设生态文明和提升公民道德;我国有较为完备的道德文化体系和丰富的道德治理经验,这为创新社会管理奠定了道德基础;基于道德建设的社会管理创新应注重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健全道德文化引导机制、完善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