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69年3月,苏联挑起中苏边界武装冲突。美国情报部门最初认为这场冲突是由中苏双方长期以来角逐对珍宝岛的控制权所致,并且判断是由中方引发了最初的冲突。但随着中苏边界冲突的加剧,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庄斌  李桂峰 《世纪桥》2007,(5):97-98
中苏冲突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乃至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从分析角度来说,他们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各种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中苏冲突的因素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二是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探讨中苏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论战期间,"中印边界问题,是我们同苏联领导人之间的重要原则性分歧之一."那么,中国和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怎样一个由来呢?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发出警告:要准备打仗 苏联自中苏关系恶化后,开始在中苏边境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不断增派驻军、并接连挑起武装冲突,制造流血事件.  相似文献   

5.
李华 《党的文献》2002,(2):59-66
195 9年 ,印度挑起了中印边界武装冲突。当年 ,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基于印度总理尼赫鲁标榜“社会主义”、苏印友谊、亚洲地缘政治利益、中苏边界领土纠纷、苏美关系改善诸因素考虑 ,采取了袒护印度指责中国的不公正态度。赫鲁晓夫偏袒印度 ,恶化了中苏关系 ,加深了印苏关系 ,助长了印度对华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6.
1963年8月成立的史学“反修组”,主要承担撰写史学“反修”文章、编译苏联“修正主义”史学相关资料,以及为中苏边界谈判提供历史资料等任务。这一史学界的“反修”举措,充分体现出“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应被忽视的学术成果。本文力图通过梳理档案、比对亲历者回忆等方式,对史学“反修组”的发展沿革和运作情况进行初步探讨,并从一个侧面揭示20世纪60年代“反修”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7.
在纷繁复杂的"冷战"历史中,就中苏关系而言,美国无疑是作用力和影响力最大的外部因素.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苏关系走向友好并结盟,而美国在这一时期出台了以分裂中苏关系为目的的"楔子战略".美国的"楔子战略"没能阻止中苏结盟,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美国外交政策的主流是反苏反共,它并未冷静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新中国及中苏关系,且这一战略本身也是自相矛盾、充满悖论的.  相似文献   

8.
丁明 《党的文献》2006,(2):65-70
中苏关系正常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邓小平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灵活应对,随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对苏政策,显示了他高超的外交谋略和斗争艺术。在1979年中苏谈判过程中,中国代表团在他的指导下,成功扭转了中苏两国在经历了长期的对抗之后积怨甚深、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双方在国家关系问题上所持的立场和观点,在“正常化”这一主导性前提下逐步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   

9.
花琦  孟凡明 《世纪桥》2014,(3):63-64
中苏两国结为同盟是影响朝鲜战争的重要因素。中苏同盟关系的演变对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参战和停战谈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朝鲜战争也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促使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  相似文献   

10.
11.
美国核能战略的新动向及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核电产业在三哩岛事故后曾经一度陷入低谷.近年来由于能源需求、环境问题以及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恢复本国的核能研发计划,并积极推动产业的复兴.这一揽子政策包括了核能研究计划(NERI)、全球核能伙伴关系(GNEP)以及第四代核电技术国际论坛(GIF)等.本文分析了美国核能振兴政策规划背后的政治经济动机,以及这些政策的着力点和其相互关系.特别是深入剖析了美国新一轮核能政策所反映出的大国核能战略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已将核电作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综合全面的核能发展规划.理解美国当前核能略的意图及其背后政策制定的逻辑对于中国制定核能政策,全面规划未来核能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文章在分析美国近期核能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发展核电产业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华军事战略是美国整个亚太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美国国家利益这根基轴,美国对华军事战略走过了几个不同的时期。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演变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扼杀”阶段(1950—1953年)1950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纠合所谓“联合国”军大举侵朝,企图在征服朝鲜以后,进一步侵略中国。侵朝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公然声称:“鸭绿江并不是把中朝两国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表明了美国企图借朝鲜战争的机会,将战火引向中国,以扼杀中共政权。但朝鲜战争并未沿着美国所设计的方向进行。在中朝两国军民的顽…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的边疆移民几乎与新政权的建立同步,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它是在巩固边防、解决就业、加快边远地区开发建设、应对灾荒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边疆移民的类型有两种:政府组织的集体移民和农村人口的自发移民。政府组织的集体移民是50年代边疆移民的主流;农村人口的自发移民则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这一时期边疆移民的特点主要是:国家建设状况对移民活动的影响明显,移民工作的组织程度高,移民安置的主渠道是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组织,移民性质复杂等。  相似文献   

14.
196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实力大大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外扩张趋势的情况下,为了巧妙地利用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实现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美国决策者作出了与中国缓和关系的决定。珍宝岛事件以后,中国面临着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战的压力,深知改变这种不利局势的紧迫性。在美国主动释放出缓和信号的情况下,中共做出了积极回应。共同面临着苏联压力的中关两国,通过多次接触,终于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对峙。毫无疑问,在中美关系缓和进程中,苏联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理论研究表明 ,文化差异是跨国并购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而实施文化整合是保证跨国并购成功最主要的关键。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成功以后 ,有必要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 ,这是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成功以后减少文化冲突 ,从而取得预期目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费正清与拉铁摩尔都是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转型时期的主要推动者.费正清作为学院式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创始人,其学术贡献主要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30年代则可以看作是他学术积累的重要时期(包括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在哈佛大学任教),而在这一时期,拉铁摩尔以其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实践活动堪称30年代美国中国研究的"领军人物",并以《太平洋事务》为主要阵地推动了"单枪匹马"式的美国中国研究.今天,我们研究这位在3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中曾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并赋予其应有的学术地位,对促进美国中国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不同时期中共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变化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为:1919年~1948年,由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1949年~1977年,跳出苏联模式樊篱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尝试;1978年至今,包容异质思维、切准主体诉求柘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时代化大众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康 《新视野》2003,(5):11-14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我们现在提出的所有可称为发展战略的东西,都还不能令人信服地概括出中国经济极其复杂的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中国的现实发展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同时完成多重性的战略任务。任何单一性的战略设计都可能导致战略失败。然而核心的难题在于,这些战略任务并不具有自然协调的特征,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天然的相互排斥性。怎样才能把它们合理地兼容起来,我们还需要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耀春 《学习论坛》2002,(11):33-36
本文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实践,研究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创新、战略创新和制度创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