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熟悉两岸文化圈的人,必定听说过蒋勋。作为台湾作家、美学家、艺术家的蒋勋,2018年6月8日,其个人展"天地有大美——蒋勋的艺术人生"在上海安培洋行佳士得艺术空间举办。本次展览以蒋勋艺术人生为线索,展出其数年来的艺术创作、手稿文件、作品朗读等。这是台湾作家、美学家蒋勋在大陆的首场艺术展览。仿佛一夜之间,他的美学和文学艺术书风靡两岸,也成为两岸文艺青年和专业人士口中的话题人物。为此,笔者专门与蒋勋交流,深度了解作为台湾作家、美学家、艺术家蒋勋的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2.
刚强 《前沿》2013,(14):169-170
设计师每天都跟许多视觉元素发生联系,设计师在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同时把它们运用在各自的作品中,最终形成设计师独特的视觉语言符号即设计师符号性元素表现语言。符号性元素表现语言是设计师在长期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创作手段,是表达设计师情感与传递思想的重途径。解读设计师符号性元素表现语言对于我们今天传承与发展现代平面设计表现语言具有十分重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植入式广告具有三种本质特性:隐蔽性、融合性和自觉性。无论何种形式的植入式广告,都有着必须遵循的实践原则: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结合,注意在隐性方式中突出显性符号;具体形象与抽象概念结合,注意商业盈利与艺术表现协调统一;在文化冲突中实现价值认同,注意信息整合。  相似文献   

4.
王治国 《求索》2014,(9):85-89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追求     
悬念与追求会产生一种美的境界。有的美学家认为,哲学、艺术的真谛,都在于不断地追求真善美,而不是占有它们。实际上,美是不能被占有的。由此,我联想到《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实.  相似文献   

6.
夸张变形是艺术处理中常用手法,艺术家出于达意的需要,强化客观物象的某种特点,采用不同程度的夸张、变形,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生活中的美与丑是两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的侧面,艺术家要真实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美与丑,必须定向地夸张、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作家、艺术家从民间文艺中发现新价值,其中包括语言、故事原型、形式等。他们对民间文艺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种创新与发展体现在塑造新人物、表现新主题(民族国家观念与阶级斗争)及新文艺形式和新美学风格等方面。然而,延安文艺的民间化运动应当历史和辩证地认识,它一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存在不足。但它的丰富经验毕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下文化建设及文艺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多史学论著都是以史、论结合的形式问世的,而且,历史学的未来发展,亦将受制于这二者结合的形式、结构和基础。为此,重新认识史学界讨论多年的史、论关系,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的演进是不无裨益的。一史论关系必须置入历史认识的主客体整体网络中。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新的认识角度。“史”实际上就是历史认识(史学研究)的对象即客体。它包涵两个层次:一是指有关历史的记载与描述,如文献、古物、碑刻等等;一是人类过去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前者总是后者的表现层次,后者却是人类可以不断地加以认识、阐述的潜在层次。从历史的表现层次来看,记述历史事实的文献文物资料,已渗入了许多那个  相似文献   

9.
我国六朝文学注意到文学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对文学的艺术特征有进一步认识的表现。虽然到齐梁时期,声律的研究被直接引进诗歌写作中,人为地制定了种种清规戒律,使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但是,对于我国文字声律的研究,以及声律对文学艺术表现的作用,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声律》篇,他不仅  相似文献   

10.
张文元 《理论月刊》2007,(6):123-125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这表现在:语言为社会服务,社会离不开语言;语言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出发,本文获得了对语言问题的一些有价值的认识与见解:(1)以便把语言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2)以便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语言规范。(3)以便认识语言的多样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1.
白然形象之不同于艺术中的自然形象,正如自然美不同于艺术美。自然形象只表现自然物本身的特殊的自然质和本质规律,而艺术中的自然形象却还表现人的某些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某些内容,其中还反映了作者的情趣、爱憎和褒贬,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并由此而打上了时代的、民族的和阶级的印记。但是,对于那些不承认自然形象本身有美的美学家来说,自然形象之美就是艺  相似文献   

12.
耄耄画师祝大年唐璐向日葵中国当代装饰艺术家祝大年的画清新、热烈、生机勃勃,如诗般迷朦,如云般空灵,有一种非凡的美感──超乎自然美的美。在重彩画艺术一隅,祝大年独辟町畦,经过多年的追求和探索,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真、整、齐。表现在祝大年的艺术作品中...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绘画艺术家来说,藏区是艺术的圣地,雪域高原浑然天成的艺术资源和独特的藏族绘画艺术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对藏族绘画艺术而言,进藏艺术家们独特的视角、熟练的技法和艺术上的坚持,是藏族绘画艺术重生发展的新鲜血液。正是因为藏区绘画艺术和艺术家们的相得益彰,几十年来,无数的艺术家先后奔赴青藏高原,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辛勤探索,不懈耕作,通过题材内容、形式、内涵等方面的跨越转变,创作出了一幅幅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进藏艺术家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的尊重和真实生活感的表现,重建了藏族绘画艺术,传统的藏族绘画也因此形成了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美学各派大都放弃对美的哲学探讨,但法国著名现象学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则与众不同地关注着美的哲学本质。他对于美的看法是:“美是被感知的存在在被感知时直接被感受到的完满(……)。首先,美是感性的完善,它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期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动漫艺术产生极大贡献,它将动漫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以二度空间或三度空间进行逼真的模拟,也将计算机语言引用到不同的设计原理探讨。对数字动漫环境中的视觉艺术符号进行研究,其本质是对一种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研究。数字动漫中的各种视觉符号,包括造型、动作、语言、绘画和声音等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不仅具有千变万化的形态,而且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12)
<正>1987年爱平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他是一位勤奋上进的学生。而后,在他与几位同学在军博举办的联展中,看到了他一些充满灵气、格调高雅的作品。200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我的工作室,成为高研班中我的一名研究生,应该说爱平是我认识的画家中,对于绘画艺术最为执着者之一。爱平的作品是极有个性化的绘画形式,这种形式构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也正是通过这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5,(10)
<正>真正的艺术家,作品即内心思想的代言。观其作品一如与之对话。证诸李大师1989年著作的《中国绘画与发展》一书,遂提出中国画创作理念的四个重点,即:一是民族艺术形式的再建立,不论是技法、表现内容或形式,必须确立中国绘画风格的尊贵性,且不可失去"生动"的活力;二是对外来文化的刺激,以"容"与"化"的态度,补充日渐枯竭的创作能力,使固有之美学观茁壮发展,不再偏食,否则不再进化的美学,仅可列为次等文化的产品;三是认识生活的本质,对于国画的创作精神,要纳入生活需要中,确立艺术的平常化,而不是有  相似文献   

18.
自然语言和艺术语言是人类所创造的两个最基本、也是最大的语言符号系统,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反映方式。流行歌曲歌词语言作为艺术语言,往往不符合甚至是有意违背自然语言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方式,且以这种陌生的变形构成新的独特的文化意味,进而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对听者心灵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9.
直觉,或者说审美直觉,是西方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一个中心范畴。对直觉的极端强调和崇尚,是现代主义艺术观念的重要表现。作为二十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学家,卢卡契自然没有回避对审美直觉的研究。这对于我们批判地借鉴西方现代文艺学,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有相当的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译学辨误     
颜方明  范武邱 《求索》2005,(10):184-185
一“翻译学”与“翻译”、“翻译理论”之误读“翻译学”本质的争论,主要集中于:科学,艺术,或技术。自从有翻译活动以来,译者们就认识到翻译之艰辛。对于译者来说,要把原文信息与原文语言结构不同的另外一种语言传达出来必然会在如何恰当转换两种语言的符号方面碰到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并没有唯一的答案,从这一点来考虑,翻译是很接近于实用性操作“技术”的,现在很多翻译实践家都还持这种观点。当然翻译界更多的人不断提出翻译是再创造的艺术活动,译作有其独创的艺术价值,译文本身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更是有人把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