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共同盗窃犯,通常是指犯罪情节尚不够“特别严重”,不属于盗窃集团的首要分子的其他共同盗窃犯。一般共同盗窃犯如何适用我国《刑法》第151、152条所规定的数额标准,确定相应的量刑幅度?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1984年11月2日《关于当前办理盗窃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中作了原则性规定,即: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在各种普通刑事犯罪中,盗窃犯罪数量大,常占首位。其中,有些盗窃活动是二人以上共同进行的。对于共同盗窃犯的刑事责任,目前有不同看法。概括说来,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共同盗窃的结果是共同  相似文献   

3.
某厂工人张×伙同其车间工人王××,于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日盗窃了某单位司务处现金二千三百元,张分得一千二百元,王××分得一千一百元。张系该案主犯。 在审理这一案件时,在适用法律条文和量刑问题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张、王二人参与盗窃现金在二千元以上,数额巨大,应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共同盗窃案件中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现行刑法及有关刑事法规未作明确规定,只是1984年1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当前办理盗窃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对于共同盗窃犯,应按照个人参与盗窃和分赃数额,及其在犯罪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法分别处罚。对主犯依法从重处罚。对盗窃集团的首要分子,应按照集团共同故意盗窃总额依法处罚。”由于现行刑法第151条和第152条把盗窃公私财物的数额是“较大”还是“巨大”,作为适用不同法定刑的标准,并且“两高”又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和“巨大”的起点分别为200元和2000元,因此,“两高”的上述司法解释仅仅解决了对盗窃集团的首要分子“应按照集团共同故意盗窃总额”处罚的问题,并未具体明确地回答对一般共同盗窃犯应按何种数额标准适用法条及法定刑的问题。这样,各级法院在审理一般共同盗窃案件中,对于共同盗窃犯的量刑标准很不统一。  相似文献   

5.
林亚刚  何荣功 《法学家》2002,(4):42-45,102
在大陆法系国家和有关地区的刑法理论上,共同正犯,是指两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者。根据共同意思成立的时间,共同正犯又可分为共谋共同正犯、偶然共同正犯和承继共同正犯,承继共同正犯是指先行行为人已经实施了一部分实行行为后,后行为人以共同实行的意思参与实行犯罪的情况。关于承继共同正犯的法律性质和成立范围,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在我国,根据刑法的规定,共同犯……  相似文献   

6.
片面共同正犯刑事责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片面共同正犯是否可以单方面成立共同犯罪 ,在中外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本文从共同正犯的理论基础着手 ,评析了大陆法系共犯学说和我国理论上关于片面正犯的各种观点。根据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阐述了片面共同正犯可以单方面成立共同犯罪的根据和理由 ,并对片面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和刑事责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刑事责任是刑事法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许多条款,都对其作了明文规定。刑法还在第二章第一节,把“犯罪和刑事责任”列为专节。但我们对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在刑法教材中,只讲犯罪问题、刑罚问题,而不讲刑事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8.
刑事责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责任是刑法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我国刑法条文中,多次出现了刑事责任的概念,但在刑法学书刊中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述.仅在《法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43页)中有简单的解释:“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刑事法律规定的责任.具备犯罪构成的要件是负刑事责任的依据.”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刑事责任的概念,有必要对有关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刑事责任是随法律的产生而产生,随法律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人类社会早期  相似文献   

9.
<正> 共同过失,是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的过失行为在客观上共同地导致了某一危害后果的发生。在实践中,相当数量的过失犯罪案件,其危害后果不是由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数个人不同程度的过失行为使然。然而,我国刑法第22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同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共同过失犯罪案件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这就给司法实践中认定和处理共同过失行为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共同过失犯罪行为的类型,以便解决其刑事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产品刑事责任焦占营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内的形成和发展,使人们对产品安全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从1984年到1994年间,我国相继制定了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43部有关产品生产安全的法规,以规范生产者、销售者的生产和销售行为,调整生产者、销售者与消...  相似文献   

11.
论刑事责任的根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责任的根据究竟是什么?这是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热烈研讨的新课题。笔者认为,正确阐明刑事责任的根据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合理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理论前提,很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刑事责任的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探讨刑事责任的根据时,首先应明确刑事责任的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探讨的前提,也是探讨的归属。 “根据”:“谓持论有所依据也”;“谓持论皆有所本,可依据也”。通俗地说,根据就是人们说话、做事的依据。刑事责任是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的规定对构成犯罪的人追究  相似文献   

12.
刑事责任的根据是回答刑事责任因何而产生和存在的问题的。目前,我国法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犯罪构成论。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犯罪构成,几乎所有的刑法教科书都持这种观点。第二,犯罪行为论。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即犯罪行为。最近的一些有关理论文章多持这种观点。第三,“事实总和根据论”。认为一切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影响着刑事责任的存在、性质、范围、程度和实现等事实或情况,都是刑事责任的根据。这些事实和情况包括:一、犯罪构成事实;二、犯罪构成以外的其他案件事实,主要是犯罪的动机、手段、时间、地点、环境和条  相似文献   

13.
樊凤林 《法学杂志》2002,23(4):13-15
如何确定未成年人的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是刑法中一个重要问题 ,必须审慎对待。对未成年人犯罪运用刑罚和案件的诉讼程序均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我国刑罚的目的 ,研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与研究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应当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论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激情犯罪的概念本身所涉及的三个范畴即情感、激情和激情犯罪各有其独特且丰富的内涵.在充分揭示其内涵的基础上,应主要依据刺激的不同性质而区分两类激情犯罪,然后再循着由刑事责任本质而确立的分析路径,展开对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的剖析,最终可得出结论:不同类型的激情犯罪所负刑事责任在质和量的根据上有联系,但更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总则第20条明确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是,这只是确定未遂犯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刑法分则各罪的法定刑都是以既遂作典型加以规定的 这样,在遇到未遂犯的处罚时,就要考虑如何根据总则处罚未遂犯的一般原则,适用分则各条所规定的法定刑的问题.特别是未遂的情节纷繁多样,而分则各罪所规定的法定刑一般又不只一个,因此,认真研究如何正确地确定未遂犯的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就是能够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各种事实情况总和,它用以说明国家根据什么样的事实原因对犯罪人作出最强烈的谴责,并要求其承担刑事法律上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我们认为,为使我国刑法学界对刑事责任理论的研究向深层发展,发挥这一理论对刑事司法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对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问题进行科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赵鑫 《法制与社会》2014,(13):295-296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犯罪形式凸现出来。激情犯罪这一词汇自药家鑫案件之后在市民社会中爆炸开来。很多人认为这是句无理取闹的辩词,殊不知其背后蕴藏着极强的刑法学专业性。本文围绕轰动一时的哈尔滨杀医案展开,通过分析激情犯罪的语意,建立比较系统的激情犯罪的认定标准,并依此来分析哈尔滨杀医案。每一个案件背后都存在着若干个事实,而事实背后隐藏的是制度的不完善、伦理道德的缺陷、以及对法律的蔑视。面对激情杀人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当以一种理性的心态面对法律漏洞,弥补激情犯罪在刑法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论刑事责任的根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梅传强 《政法学刊》2004,21(2):16-20
主观恶性是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人格是刑事责任的基础。其符合我国刑法的规定,能够说明犯罪与刑事责任之间的内 在联系,还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行为与行为人的统一,能说明刑事责任的质与量,比人身危险性根据论更科学和实证。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对刑事责任根据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重视的热烈程度方兴未艾。两方面的情况可以说明这一特点:一是占统治地位、为学者们广泛接受的观点尚未形成;二是新的观点还在不断涌现,显露出勃勃生机。一何谓根据?《辞海》解释,根据,“谓持论所依据也”,“谓持论皆有所本,可依据也”。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用三个不同的概念对不追究刑事责任作了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6条所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可分为三种情形,但《刑法》第201条第4款中规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并未归属其中。现行刑事立法在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中概念不统一,《刑法》在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方面不当缺位,已有的规定也较为粗糙,《刑事诉讼法》缺乏特赦令执行的程序规定,我们有必要完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刑事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