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明 《政府法制》2013,(17):18-18
为了做到司法公正,古人很强调司法官的作用。唐代白居易说:“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行善,不亦难乎?”宋代王安石也说:“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清代王夫之在批评单纯的任法或者任人都不足为治之后,得出结论:“择人而授之以法,使之遵焉。”古人所谓的治法,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被称为太平盛世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而实行法治,是“贞观”致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贞观”的法治,我们不但能够看到李世民进步的法律思想的实践结果,而且也可以从中得到历史的启迪。一、以“仁义”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李世民初即位,即接受其智囊魏征“王政本于仁恩”的主张,以“宽仁”治天下。在魏征和李世民看来,仁义乃理之本,刑罚乃理之末。正如《贞观政要》所说的“如理之有刑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法制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重视法治建设的皇帝。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一上台,就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主持修订和完善唐高祖李渊时期制定的《武德律》,历时十年,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完成了《贞观律》(12卷,500条)。《贞观律》的颁行,对“贞观盛世”治国安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贞观君臣在隋末大乱造成的废墟上,拨乱反正,终使国富民安,天下归心,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君臣为政重视正上梁,作表率,以便天下行效。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指出:“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也。”太宗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发现,权位一高,就会有各种势力以各种形式腐蚀攻击,“或以勇力,或以辨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辐凑攻之,各求以售”,因此,君主、大臣在拒抗腐蚀方面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贞观六年,魏征告诉太宗选官用人的重要:“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太宗表示要选用“才德…  相似文献   

5.
贞观十二年638年三月,李世民在庆贺皇孙生日的宴会上,对群臣说:“贞观以前,帮助我打天下,经历艰难草创事业的是房玄龄。贞观以后,向我提意见,纠正我的过失,为国家长谋远虑的只有魏征。”魏征受到褒奖,更加以诤谏为己任。针对李世民贞观后期对自己的约束日渐松懈的状况,贞观十三年639年四月,魏征又向李世民上了一个奏章。奏章中详细总结了李世民贞观以来的政治情况,具体地从十个方面指出李世民“渐不克终”,即不能善始善终的缺点,特别是奢侈纵欲,随便增派百姓劳役,用人随自己的好恶,喜欢游乐,不专心治国等等…  相似文献   

6.
梁朝后期出现的宫体诗,与南朝以来的新变思潮、社会流行的重色风气和梁代的好文之风密不可分.受新变思潮的影响,宫体诗在题材上大胆描写女性,并以此寄托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社会上流行的重色风气则对宫体诗抒情模式的形成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宫体诗表达了一定审美规范下的程式化感情.同时梁朝兴起的好文之风,与现实政治形势息息相关,有利于文学集团的形成.此外受萧梁君主审美趣味的影响,文坛上以俗为胜,使得宫体诗具有世俗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郑连根 《政府法制》2010,(18):19-19
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和手下的一批名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创建了一个精干、廉洁、高效的政府系统。经贞观初年的机构精简,房玄龄、杜如晦将京官由原来的2000多人裁减为643人。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剧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状况,对地方行政机构也“加大并省(裁减)”,裁并了许多州县。  相似文献   

8.
她是一名博士后、挂职女副市长,但却在感情的路上走入了“设计总监”编织的“梦幻”之网。  相似文献   

9.
唐律与《贞观政要》中都有吏治的内容。《贞观政要》记载的关于吏治的内容与唐律中吏治的规定关系密切,表现为:《贞观政要》中的吏治思想有唐律的吏治规定作支撑;《贞观政要》中有些诏令的内容演变成唐律吏治的规定;《贞观政要》中关于吏治的要求和规定丰富了唐律吏治规定的内涵;《贞观政要》中对官吏的要求补充了唐律的吏治内容等。还需关注的是:唐律与《贞观政要》的吏治具有互补性;唐律与《贞观政要》吏治的理论基础都是民本思想;唐律与《贞观政要》吏治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唐律的修订和在《贞观政要》中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有重合等。  相似文献   

10.
法律规范源于社会关系的复杂、国家的出现,医务人员行医规范的制定远晚于一般法律规范的制定.当医有发展并且发展成为社会的一个行业时,医务人员行医关系始走入法律的视野,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并最终成为单独的医学法律规范.医务人员行医规范的日益复杂是与医学的日益发达和医事法律关系的日益非熟人化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法制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重视法治建设的皇帝.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一上台,就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主持修订和完善唐高祖李渊时期制定的《武德律》,历时十年,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完成了《贞观律》(12卷,500条).《贞观律》的颁行,对"贞观盛世"治国安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会要》史实辨证一例涂家飞贞观十六年六月,苑西守监穆裕,农囿不修。太宗怒甚,命于朝堂斩之.侍臣战,莫敢进言。太子承乾谏曰:“人者有生最灵,一死不可复活。命即斩之,理恐未尽,请付法司推鞠。”太宗意解,即笞而释之。长孙无忌进曰:“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专制王朝由夏至清,历时四千载。它亡而复兴,兴而复亡,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探讨其由廉转贪的定律无疑是个大课题,为完成这课题,有必要利用前人的认识成果.抓住典型进行分析。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华民族最可骄傲的王朝.它不仅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全盛时朗,也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贞观年间,唐朝政治最为清明,唐太宗又是中国千百个帝王中最受推崇的一个。《贞观政要}}就是以唐太宗为核心的中央群体智慧的结晶.廉政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它为基本史料,通过对唐太宗统治集团廉政思想及实践的评述.来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14.
民法典随感     
席智国 《研究生法学》2004,19(3):118-120
自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制定民法典的决定后,法学界、工商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欢呼雀跃,大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态势,似乎这是中国立法史上最正确、最伟大的决定。何也?是赶超欧美之民族自尊心使然,是社会大众对法治社会之渴求使然,是法学家追求法学终极真理之伟大理想使然,当然也是政治家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之宏伟  相似文献   

15.
免诉制存废之争焦点分析王克勤免予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独创的一项制度。近年来,法学理论界围绕此项制度的存与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项由司法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法律上已经获得确认的制度,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竟然还受到怀疑挑战,废除之声由始至今日渐宏大,这...  相似文献   

16.
易阳 《政府法制》2013,(11):42-42
杨永泰,出生于广东高州。后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称之为法律系四杰。1917年,杨永泰参加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后,一时之间情绪低落.很少在政治舞台上露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证》2011,(4):1-1
始是春潮澎湃处,更为扬帆奋进时。凝聚亿万人民共识和力量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胜利闭幕。十二天里,500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热烈氛围中谏务实之言,献睿智之策。数千份议案、提案,如涓涓细流归大海,汇聚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澎湃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三、说《鹿鸣》为《小雅》之始《小雅》七十四篇,大部分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少数出于东周初年,作者绝大部分为贵族。全部诗作有近一半(三十一首)是赞颂诗和写燕饮生活的诗,其余为反映征戍之苦和士大夫的怨刺诗。苏辙《诗集传》曾认为《小雅》有美恶,是“周德之衰”。《小雅》内容虽兼美恶,但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周德虽衰,诗中反映周人的一贯思想观念却是愈益执着强烈。浓重渲染燕乐亲和的《鹿鸣》为《小雅》之始,它集中体现了周初以来“尊尊而亲亲”的亲和意识,强调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自我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的亲和是政权保持…  相似文献   

19.
贞观二卿者指唐太宗贞观元年大理寺(注一) 少卿戴胄和贞观十一年大理寺正卿刘德威。唐太宗李世民是开创唐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最大的独裁者。尽管历史上还称赞唐太宗是英明圣睿的一代明君,但他也是一个经常以言代法,屡次有法不依的皇帝。有一次魏征请他修定一下武德律,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帝王中的佼佼者,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开平时代——贞观盛世.他的非凡才能和优秀品质对后世影响力之大、影响面之广,恐怕是他这个英明君主自己所始料未及的.他不仅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景慕,而且他的影响至今仍超越着国界.日本山本七平手撰写的《帝王学——〈贞观政要〉的领导艺术》,几乎成为九十年代日本政界和工商界高层人士人手一册的必读物.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军事才能、外交政策、行政领导艺术等诸多成就,对于面临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现实,仍然具有宝贵的可供继承和借鉴的价值.本文将仅就其行政领导艺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