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研究人的本性。以人为本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实质与核心内容,同时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唯物史观及其基础上的价值观是我党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政治原则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现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在我们的一些理论文章中,常说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或说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也有的既说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同时又说这是他的两个伟大发现.谓余不信,请看1984年一刊物《对马克思使用的"异化"概念要有正确的认识》一文中的这段话:"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以后创立了剩  相似文献   

3.
为了驳斥资产阶级学者以及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扭曲和误解,晚年的恩格斯写了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五封书信,澄清人们的思想误区。晚年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我们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发展实践及认识当今世界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突出经济状况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它造成了唯物史观绝对平衡论的错误倾向.突出上层建筑等因素的反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后期的发展特点,恩格斯的合力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发展重点转变的理论标志.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充分发挥出唯物史观的相对平衡发展观的全部内涵.历史发展具有相对平衡和相对失衡两条路径,这在西方和东方有不同的表现.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和理论上基本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对平衡的历史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正确理解这个范畴是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建筑在对这个基本范畴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社会存在范畴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存在范畴,就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改革观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基本观点,为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发展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为唯物史观指导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对于"以人为本"概念的理解,学界并不统一.本文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人学理论的方法,力图从一个多维统一的视角来重新反思"以人为本"概念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理论的新发展.为此,笔者从哲学角度反思"三个代表"理论对唯物史观理论的新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以下问题:(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的含义;(2)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学和现代人本主义对人的抽象理解的区别;(3)坚持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根据;(4)人的发展为什么是历史矛盾的过程;(5)为什么在过去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历史观;(6)唯物史观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与唯物史观的阶级观点能否统一;(7)坚持以人为本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德文手稿,充分表明恩格斯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贡献奠定一个逻辑基础--历史经验论.尽管手稿的写作过程由马克思占主导,马克思当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高于恩格斯,但是手稿中存在着马克思的"历史本质论"和恩格斯的"历史经验论"的两条不同思路,但不是根本性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文化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去唯物史观"倾向,其较为典型的观点是"大文化观"与人本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文化问题鲜有明确而系统的阐述,但他们为后人提供了考察和研究文化现象的正确理论视角与方法论原则-唯物史观.尽管文化问题在当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因而研究文化的"话语"也应当不断丰富化与多样化,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方法仍然应当是我们理解和考察文化问题的"深层语法".  相似文献   

12.
西方核心价值观是由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为代表的几个价值范畴所构成的.西方思想家对西方的核心价值观赋予了“天赋人权”的价值取向、权利平等的价值要求和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点.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的态度,对西方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传统教科书将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为一部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文献;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从中察觉并指认人本话语的微观痕迹.本文认为《形态》实际操持着一种矛盾结构话语,其中唯物史观已经成为主导逻辑,但依然容涵着一条隐性的人本逻辑,直到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发表,才彻底清除了"个人本位"人本话语的理论平台,宣告这条隐性逻辑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6,(5)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研究,同马克思认识唯物史观的过程一样,都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片面到全面的科学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从1841年的"博士论文"到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稿为止。并在此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现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本观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同时,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第三代领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国内外发展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对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准确认识,符合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的正确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提出了宗教是人类思想的转化,之后就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的头里是怎样产生宗教幻想的"。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马克思给出的答案就是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相互作用,随着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开始产生宗教情感,随后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了。这样的理念最开始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它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这个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有充分体现。马克思的思想超越费尔巴哈的思想,它借鉴了唯心主义的积极思想,将历史和唯物主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这是较为宏观的唯物史观,它包含了人与社会还有自然界在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人民为本"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与唯物史观相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人民为本"价值观是我党新时期各项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新时期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秦慧源 《唯实》2012,(11):34-38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被认为是"只有宏观,不见微观",是宏大叙事的代名词。事实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着双重维度,是以微观理论范式为基础、宏观理论范式为主导来展开的。"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是马克思深切关注的领域,也是马克思微观理论范式所关注的内容。马克思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框架论述了人类社会制度的历史更替,这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宏观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理论的辩证阐释,对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保证我们的各项工作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成果之一。早在19世纪40年代唯物史观创立之初,其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线索就已得到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