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湿州模式"发祥地的柳市镇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奇迹".本文首先回顾了柳市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果,然后着重分析了柳市镇政府在本镇经济持续发展中所起到的"无为"和"有为"的作用,最后阐述了地方政府"无为"和"有为"之间的辩证关系,拟为我国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合理定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无为"政治哲学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内涵,吸取其合理内涵,正确处理有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可为执政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认为执政党在执政的实践中,要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3.
老子和马基雅维里身处不同的国度,出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治国之术明显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图对《老子》中的无为之策与《君主论》中的有为之策作一比较,研读两位政治家不同的治国方策。  相似文献   

4.
"无为"的主张,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而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然而对于《老子》中的"无为",向来曲解颇多,如指责其消极保守,"人君南面"的谋权术,或是"愚民政策"等等。本文将忠实于《老子》文本,同时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针对以上几种误解,对老子的"无为"思想做一个简要但不妄为的辨析。  相似文献   

5.
自然法思想在西方社会绵亘千年,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对西方社会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道家以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其思想对于中国的古代法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道家法律思想和早期自然法对自然的理解都源于对"自然"本身的敬仰和崇拜的自然观,但是它们对自然更深的认识和附加于自然观念中的不同内涵形成的逻辑和造成的影响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老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道法自然”,但是,本文认为“人法自然”才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精神实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文从老子的社会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入手,分析得出老子是典型的君主论者.接着,抓住老子政治思想的几个关键词——道、柔弱胜刚强、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分析老子思想中人、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进而得出,“道”作为抽象、神秘、模糊的存在只是装饰门面的作用.人与自然作为实体性的存在,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老子所有的政治要求均围绕“人法自然”而展开.最后,结合当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老子的“人法自然”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7.
"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道"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无为而治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主要包括: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票据法》和《物权法》中,质押背书对票据出质具有不同的作用,于前者为生效要件,于后者则没有要求。尽管如此,两个法律文件关于票据出质的规则并不存在根本冲突。当事人既可按照《票据法》经质押背书设立票据法上的票据质权,也可以按照普通债权质押设立物权法上的票据质权。只不过,根据不同法律规则设立的票据质权在内容上存在差异,且未经背书的票据质押因为不符合背书这一技术要求而不具备《票据法》上的特别效力。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伦理观由传统生态伦理观衍变而来,如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指导,对环境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帛书《老子》甲乙本中的法律思想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的两个抄本(即甲本和乙本),有不少优于今本之处,据此研究老子思想,较能得其真胄老子并不是一个法律虚无主义者(如许多论著所言),他反对重刑酷法,主张刑法直轻缓宽疏。另外,老子对犯罪的原因有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其中的一些观点即使在今天仍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阅读了《认真对待权利》一书,分析了德沃金提出的法律原则模式。并从法律实证主义的代表观点入手,分析了德沃金对哈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从而进一步展现德沃金的法律原则理论体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黄老学派的学术源流,并分别梳理了黄老学派的君论和法论,认为黄老学派在君与法的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哲学,并影响和启发了法家的思想。同时,黄老学派的君论与法论也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彼此呼应、互相支持,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依法治国     
在我国实现法治,任重道远。正确认识依法治国理论,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法治观念的更新,在立法上实现法的善德品质,在法的实施上保证法的至上性地位是实现法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恢复原状请求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国内学界对狭义恢复原状请求权的性质历来存有争议,一种认为应属于物上请求权,一种认为应属债权请求权。物权法草案39条规定了恢复原状请求权。从立法技术层面分析,草案明显将其定位于物上请求权。笔者认为草案如此规定值得商榷,笔者以下述些许陋见求教于贤达。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伦理观的嬗变对环境法价值理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的价值理念深受环境伦理观的影响,现代环境伦理观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演进,推动了环境法价值理念从"人类优先"到"生态优先"再到"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更新并影响到环境法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正> 李光灿、杨景凡主编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十论集》,已由西南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作为教学参考丛书,开始出单行本。《十论集》包括论孔子、论韩非、论秦始皇、论肖何、论曹操、论孔明、论唐太宗、论包拯、论朱元璋、论沈家本。今年内先出版《论秦始皇》、《论包拯》两书。李光灿、杨思翰的《论秦始皇》引用大量史料论证了秦始  相似文献   

17.
西塞罗和他的《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西塞罗全名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TuliusCicero),是古罗马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和作家。西塞罗于公元前106年生于拉丁地区东南小镇阿尔皮努姆(Arpinum,今Arpino)附近他父...  相似文献   

18.
百年前《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是中国政权合法性评价的一次深刻变革。中国传统的君权,依据德与命的学说,由君主在取得政权的过程中,用天下归心的方式证明其合法性。法律的效力来自君主权威而非相反。清末新政使德命学说丧失了解释力,晚清王朝不得不依赖宪法来确认君权。君权首次法定,初创了中国新的立法模式,但在初创中又包含了历史传统的沉淀。  相似文献   

19.
《商法论》     
该书致力于对商法基础理论和商法体系架构的研究。以大陆法系商法——但又不限于——的体系结构为背景,从商本体、商主体和商行为的视角,对商法的内涵与外延、商法的历史演进、商法的独立性、商法的调整对象、商法的立法模式、商法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与《战国策》两者关系究竟如何,这是学术界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作者用大量的实际数据对两书进行比较,证明两书部分篇章相似与不同的原因是:司马迁采用的战国史料中,有一部分与刘向校书时所用的材料相同和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