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服装设计师追逐流行色,不意文化人也竞相追逐流行字,远来作为书名,以广招徕。近来只要到书市上走走,就可以推测出时下最热门的是一个“殇”字。秋殇、花殇、情殇、性殇………应用频率之大,题署书名之多,似乎真正到了泛滥成灾,匪夷所思的程度。“殇”字作何解释?《辞源》上有两条:“未成年而死”和“战死者”。作为有天折义的第一条解释应用不广。应用第二条解译成词最著名的当数楚辞《九歌》中的《国殇》这一篇名。它被用得非常准确而简炼,意为“为国而战死者”,即我们现在尊称为“烈士”的人。依据《辞源》上的解释来话解例如“…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成为闻名中外的大诗人,得力于他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广读博览,得益于他对古典诗词艺术的深厚修养。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在《讲堂录》中工工整整地全文抄录了屈原的《离骚》和《九歌》。1957年,他还请人搜集了50余册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与<楚辞》有关的著作给他。据不完全统计,自《诗经》以下,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他差不多都读过。仅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的大量藏书中,他圈划批注过的就有历代  相似文献   

3.
沧浪之水     
《沧浪歌》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的一首著名民歌,作者已不可考。从《孟子·离娄》篇关于孔子曾听到孺子唱此民歌的记载,可知它在春秋末年即已广泛流传,后来又被载入《楚辞·渔父》篇。从《沧浪歌》的角度讲,《渔父》篇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翔实的背景。文中塑造了屈原与渔父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两人通过问答以遣辞寄意,他们秉持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3,(17):122-123
“象棋”一词的出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初见于战国时期屈原弟子宋玉所著《楚辞·招魂篇》中“蓖蔽象棋,有六簿兮”字句。不过,那不是现代棋制的象棋,而是指象牙制的六博棋。唐朝时,相国牛僧孺所著《玄怪录》曾记有宝应元年汝南岑顺的一段故事,其中所描述的“宝应象棋”,有车、马、将、卒等子。  相似文献   

5.
比较方法 ,也称比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方法 ,是社会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比较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 ,便形成比较史学方法 ,又称史学比较方法。比较史学方法的运用 ,已有久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杰出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70篇列传中有三分之二为类传 ,即一些相近人物合在一篇传中 ,如《孙子吴起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儒林列传》等 ,这就是“比物连类”的历史比较方法。在西方被称为“史学之父”的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希腊、波斯战争史》 ,也将希腊与波斯帝国进行了比较研究。西方近代和当代的资产…  相似文献   

6.
句吴神冶     
水城姑苏向以它的灵秀闻名于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红菱白藕,双面刺绣,古典园林,呢喃吴语,倩倩美女……人们很难把那冷峻硬梆的钢和铁与秀气的苏州挂起钩来。但是,照片为证,公元1958年的苏州城和全国一样,经历了一场神话般的大炼钢铁运动。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以它铸造的冷兵器名闻天下。《楚辞·九歌·国殇》有“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吴越春秋》说“吴作钩者甚众”,唐  相似文献   

7.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相似文献   

8.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翻越征途的最后一座大山即六盘山后,一路长驱直入,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他在领导红军创下长征革命实践史诗的同时,还一路创作了多篇豪迈诗词。那么,他所创作的最后一篇长征诗词《清平乐·六盘山》背后,又发生过什么有趣故事呢?绝伦佳诗应运而生《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创作的最后一首词。六盘山为陇山山脉主峰,  相似文献   

9.
纵览古今中外伟大作家的创作情况,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受到民间文化的哺育,认真学习过民间文化的。民间文化与作家创作,是“合则双美,离则两伤”的。先来看看中国的情况。试想,如果屈原不用楚国的民歌形式写诗,会创作出《九歌》、《九章》、《离骚》、《天问》等伟大作品吗?倘若关汉卿不深入下层成为“书会才人”,不吸取民间杂剧的营养,其作品怎么会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样,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蒲松龄等假如眼睛朝天,藐视民间的评书、评话和民间故事,会出现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艺术     
艺术有偌大魅力,它令人神往、迷恋和陶醉。即使颇重人伦哲理的孔夫子也莫能外,以至在参观《韶》之后“三月不知肉味”,慨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艺术何以如此呢?答:就因为它是艺术。只是应该了解:什么是艺术?说到艺术,人们也许会想到古代东方巍峨壮观的殿字,古代希腊神态活现的雕塑,也许会想到屈原恣意驰骋的《离骚》,巴尔扎克痛快淋漓的《人间喜剧》……。自然,这都是艺术。但是,就象不能指柜台上的电视机和纽扣以回答什么是商品一样,这种感性直观的罗列也  相似文献   

11.
隔山 《党课》2011,(23):105-107
大型连环画作品《地球的红飘带》根据魏巍的长篇小说改编、由著名画家沈尧伊绘制,历时6年时间创作,包含926幅作品,在1993年甫一问世,就被美术理论家蔡若虹称为“创造了黑白画艺术的高峰,是我们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红飘带”。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11,(32):55-55
《中国青年报》10月27日刊登了一篇《填平官德滑坡的“塔西佗陷阱”》的文章。“塔西佗陷阱”是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提出的,他曾断言:“当一个政府或部门失去公信力时,  相似文献   

13.
曦石 《新湘评论》2014,(16):33-33
本期我们向大家推荐的是谢之光、陈瑟真的作品《做好红旗献英雄》,作品尺寸72.5厘米×49.6厘米,创作于1960年。那个年代,宣传年画是“最富战斗性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直接为政治、为生产、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形式之一”。《做好红旗献英雄》正是以其鲜明的主题、精致的笔触、浓郁的风格成为当时的年画代表作。  相似文献   

14.
熊坤静 《世纪风采》2008,(12):39-40
短篇小说《班主任》不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成名作,也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及其作者,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与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卷中,第613页,由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杜维·福克马执笔的《1976年和“伤痕文学”的出现》一节里,这样评价说:“在新作家里,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闪耀着灿烂华章的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这一篇篇华章,愈益清楚地突显出“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的主题。为配合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经中共中央批准而出版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将这一篇篇华章的精髓,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16.
宋志坚 《唯实》2008,(10):93-94
看到两篇文章,都是关于三十年前的那一场真理标准讨论的。一篇是在《报刊文摘》上看到的,题为《华国锋在“真理标准”讨论中》(以下简称《讨论》),原载《财经杂志》第9期,作者胡德平;一篇是在网上看到的,题为《邓小平怎样挑战“两个凡是”》(以下简称《挑战》),《文摘报》转载时,标题为《从历史看邓小平与华国锋斗争的政治艺术》)。坦率地说,我赞赏胡德平的《讨论》一文,以为这篇文章最可贵的一条,就是尊重历史事实,给人们一个有关真理标准讨论的完整的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7.
齐世明 《前线》2020,(3):43-43
人寰如海,总有风浪。尝见得享尊位者“落船”而怨天尤人,名利场中人“呛水”则埋天怨地,斯人可曾内疚自责?当此之际,笔者一语为赠,不妨常扪心自问:自己有哪些“尺寸可取”,可脱颖于茫茫人海、三百六十行?道有哪些“尺寸可取”,源于复读《三国演义》至第八十三回,陆逊领兵抵抗为关羽复仇而来的刘备,曾对急于出战的诸将说:“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挂帅印的陆逊却说“尺寸可取”,是何意?开始并不清晓。后来再翻《楚辞》,看中了《楚辞·卜居》之一句:“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以为是陆语之来源,意思是主公孙权任用我,是看我这个书生有所长,可退蜀军。自然,这是陆逊的谦辞。  相似文献   

18.
耿耿 《党史博览》2008,(9):47-50
牛畅幽默地说:“她们俩啊,是我们征粮队征粮时征来的!”一位朝鲜人民军军长要认姐妹俩做干女儿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常棣》的诗,开头四句是:“常棣之华,鄂不韦毕韦华(同音字: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是一首描写兄弟和睦相处的诗。常棣是一种植物,又名棠棣。  相似文献   

19.
网住邪念     
金钱是万恶之根。此话不是耶稣说的,而是圣保罗在一封写给提摩太的信里写的。原文说“因为爱钱是一切种类的恶的一条根”(《圣经·提摩太书上》)。在古代阿拉伯文与希腊文里,“爱”字在此脉络比较正确的解释是“贪求”。故此,这句话应读成“贪钱是一切种类的恶的一条根”。这句话里,“钱”字可以用任何东西代换。基本观念是“贪求是恶的”。———引向《财富101》,(美)约翰罗杰等著,海南出版社,第258页。  相似文献   

20.
今年第8期《大众电影》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一文,称没有人亲[看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一英雄壮举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这种说法引起了董存瑞生前战友及一些教育专家的质疑,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官兵要求尊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与此同时,该文对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也有一些与事实根本不符的描述,并没有正确介绍电影《董存瑞》文学剧本真实的创作情况。笔者前些年有缘与电影《董存瑞》的编剧之一、著名军旅剧作家董晓华相识相知,曾向他详细了解过电影《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