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总统制与议会制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统制是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它产生于十八世纪美国,后来发展到其他许多国家。不过,总统制并不是有总统的国家就是总统制国家。因为德国、意大利及法国等都有总统,但并不是总统制国家。总统制国家有自己的特征。美国是当代实行总统制的典型。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都有不少国家实行总统制。如巴基斯坦、埃及等÷据1982年统计,全世界有84个国家实行总统制。欧洲主要实行内阁制,而其他洲的一些国家主要实行总统制,有些欧美国家的制度实际上是军人独裁,总统权力无限,甚至可以解散议会。德国有总统,但不是总统制,总统权力是礼仪象征的,实际权力很小。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常识》“政体”教学中,内阁制和总统制是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政权组织形式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学生往往把内阁制和总统制混淆,因此,有必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差异。当前,在资本主义世界,实行内阁制的典型国家为英国,实行总统制的典型国家为美国。因此,我们主要根据这两个国家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内阁制和总统制的差异。  一、政府产生的方式不同  采用内阁制的国家,其政府首脑一般是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其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出并任命。在英国,首相本人首先是由选民选举成为党的领袖。如果他领导的党在大选中获胜,他…  相似文献   

3.
卢梭思想与法国半总统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栋  刘毅 《前沿》2004,(9):85-89
法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 ,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 ,是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小农经济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卢梭公意思想更是有着显而易见的直接影响。本质为行政集权的半总统制是深受传统小农经济制约的卢梭思想的外在制度表现  相似文献   

4.
法国特色:半议会半总统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绍春 《岭南学刊》2003,1(1):93-96
法国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法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具自己的特色 ,其从本国历史和实际出发而设计的政治体制尤其引人瞩目。本文拟对独具特色的法国半议会半总统制作些初步考察。一、半议会半总统制的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时 ,大革命尚在进行之中 ,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还不是十分周密 ,宪法规定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是立法会议 ,最高行政机构是执行会议。l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宪法规定 :国家实行总统制 ,总统是国家元首、行政首脑和军队统帅 ,总统不对议会负责。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法兰西第二共…  相似文献   

5.
《高中实验教材选修3》的专题二和专题三涉及英国内阁制与美国总统制的比较。在教学中,我通过查找资料,对二者的比较形成以下几点认识,与各位同行交流。一、混合权力和三权分立:制度间配套运行比较1.内阁制与立宪君主制——总统制与单一  相似文献   

6.
萨托利在《比较宪政工程》一书中详细比较了总统制与议会制的优劣,他认为总统制和议会制都是单引擎的机器,两者都存在缺陷。他以半总统制为基础,试图设想一种带有两个引擎但两者相继发动而不是同时发动的交替式总统制。基本意思就是让议会制受到被总统制取代和更替的刺激或惩罚:只要议会制能够运转就让它继续存在,如果议会制不符合既定的标准,议会制的引擎就要立即关闭,而由总统制的引擎代替它。  相似文献   

7.
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已近十年 ,国内外对其原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 ,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在国内 ,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在于这一模式的弊端。不可否认 ,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结论却解释不了何以在同一模式下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么 ,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模式 ,如何认识它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呢 ?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 ,往往也被称…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已近十年,国内外对其原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在国内,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于这一模式的弊端。不可否认,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结论却解释不了何以在同一模式下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么,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模式。如何认识它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呢?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苏联特权阶层的自我政变,是为了使他们长期以来通过非法手段占有的社会财富和各种权益合法化。苏联剧变后的进程也确实表明了这一点。苏联时期的那些在册权贵在苏联解体以后摇身一变,成了新体制下的新官僚或者富翁。  相似文献   

10.
为莫斯科效劳的化学武器专家在巴黎和伦敦间的地道施放毒气。几小时内,两国首都的地下运输系统轻而易举地就为杀人气体所窒息,地面惊恐万状。同时,不需要动用任何原子武器,华约军队对西欧最前线的国家西德发起了突然袭击。短时间的施放毒气,他们夺取了主要阵地,为莫斯科带有原子和细菌、化学武器防范装置的坦克扫清了道路。所有北约飞机由于零件污染全部报废,作战指挥部失灵了。这纯属政治科学奇谈吗?不!这是认定苏联不致在任何冲突中屈服而会借助其化学武器的全副甲胄的一位北约军事专家极其严肃的科学研究。盟军中欧空军司令,美国将军约翰·保利宣称:“不象北约,莫斯科拥有全副化学武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苏联开始的。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继承了列宁开创的事业,进行了巩固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性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诞生在发达的西欧,而是出现在相对落后的俄国。根据马克思的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最终要消灭私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实行按需分配,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张全景 《创造》2008,(3):8-16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苏共失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遗产,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据不完全统计,苏联的独身者已达2,400万人,其中女性为男性的近三倍。独身问题的产生原因有这几方面: 一、男女结婚率,特别是女性结婚率低。1970年在全苏所有的十六岁以上男女中,男性结婚率达到72.2%,而女性的结婚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06,(Z1)
1924年7月,苏联红军的“沃罗夫斯基”号通信指挥舰从苏联西北部的阿尔汉格尔斯克起航,经巴伦支海、波罗的海、北海和地中海,军舰经过苏伊士运河后,加速驶往远东的海参崴。随后“,沃罗夫斯基”号从海参崴直奔中国的广州。这次远航,苏联政府派出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克格勃的前身)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安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近年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刊1994年第2期曾刊载过他的《苏联:从社会主义改革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  相似文献   

17.
一、苏联社会的三大矛盾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解体原因很多。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其国内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苏联于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时,斯大林明确宣布:“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只剩下全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1938年他进而指出: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1939年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苏联社会已经没有阶级冲突”,“呈现出一幅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友爱合作的图景。”(《斯大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7页)现在看来,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8.
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它曾经取得过光辉成就,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反思苏联模式,是为了总结其"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感召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他以苏为鉴,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苏联霸权主义做了坚决斗争,并且最终促成中苏关系正常化。邓小平退休以后,继续密切关注苏联命运。  相似文献   

20.
该书根据莫斯科人权出版社2003年版译出。该书封面勒口文字中介绍说:“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麦德维杰夫1925年11月14日出生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1946-1951年,在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学习;1951-1957年,在一所农村学校当老师,后任校长;1957-1971年,麦德维杰夫先后在教育出版社和苏联教育科学院工作;从1971年开始,麦德维杰夫成为自由学者。”“麦德维杰夫1956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9年因撰写有关斯大林的《让历史来审判》一书而被开除党籍,1989年恢复苏共党籍。1989-1991年,麦德维杰夫担任苏联人民代表,苏共中央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