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胡新 《求索》2007,(12):145-14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提倡“道法自然”、“惟齐非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强调“人化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过度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人们在受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为此,提倡生态文明,赋予“自然”以人文关怀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基本精神之二———物我一体,人天同构的“天人合一”精神把人与社会、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坚持以“天人合一”整体趋同思维,这是中国思想文化表现出的又一基本精神。我们的先人认为人类的自身的存在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在大自然...  相似文献   

3.
儒道思想中的生态旅游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 ,与现代生态旅游倡导的“认识自然”、“融入自然”是一致的。但儒道两家在“天人合一”观点上各有偏重 ,儒家更强调法制的作用 ,道家则主张“自然无为”。生态旅游的实现要依靠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庄子“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内涵分析了其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关系。试图阐明庄子“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于现代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和实践具有启示作用。然而,庄子的生态观是不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建立需要对“天人合一”生态观加以超越。  相似文献   

5.
宋志明 《湖湘论坛》2011,(5):99-102
戴震的核心论点是“气化流行”,强调气的变化性,强调气永远处在变化状态,任何事物都是气化流行总过程中的一个小过程。他强调世界只有一个,反对正统理学家对之作形上与形下的割裂。他只在知识论的意义上讲天人合一,而不像正统理学家那样,在工夫论意义上讲天人合一。他主张自然人性论学说,颠覆正统理学的理欲对立论。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大月刊》2006,(11):31-31
第一是文化障碍。20世纪以前,人类发展始终处在自然生态的底线之内,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尖锐。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以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意识,以否定自然界的形成达到自己的目的。“天人合一”等自然和谐思想没有形成文化主流。  相似文献   

7.
马正应 《求索》2008,(9):125-127
退溪以理为本,一切自然物皆状化育流行,为理之用,因而退溪的自然必然深深地打上道德彝伦的烙印,其自然美是道体的流行发见。除了继承传统的比德思想,退溪还强调从自然山水中体验天理之流行外,注重身心与自然的统一。退溪的“自然”哲学思想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汪爱芝 《长江论坛》2003,(4):56-57,63
以天人合一为最终追求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万物为人类的平等伙伴历来是中国文化的美好情操与永恒时尚。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生态意识的占老家园,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无比珍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翠玲 《前沿》2008,(6):179-181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理想、道家的天道自然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其意蕴得以重新阐扬。  相似文献   

10.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天人合一是最基本的一个文化观念,这种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崇尚自然精神,对自然的热爱构成了她的小说人类之爱的重要内核,也是她的小说人类之爱的原始动力;和合精神,对人的物性的体认以及珍惜生命、关爱万物的观点,都是和合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王美利 《传承》2008,(2):48-49
从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天人观"出发,详尽阐释了他们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现实的生态危机,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符合"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天道无为"的自然观。中国古代始终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有着深刻的体认,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预见到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存发展需求的无限性这对尖锐的矛  相似文献   

13.
王娅 《前沿》2013,(19):191-195
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系统表达出来,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不仅包括生命形态的有机统一,而且还包括精神境界的协调一致.道家“天人合一、自生自化、天人合德”的思想,充分肯定了自然和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天和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关系,同时,天人之间只有形成这种和谐有序的价值关系,才能有利于自然万物健康良性的发展,这是构建现代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从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天人观"出发,详尽阐释了他们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现实的生态危机,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赵雪梅 《前沿》2008,(7):163-166
老子的“大巧若拙”一方面强调的是朴素自然的美,另一方面提倡生命原初的自在澄明,祛除机心和伪饰。同时,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涉及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工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老子是斥人工而尚自然的。这种“拙”的生存哲学,影响了中国关于生命颐养的思考,在文明高度技术化、经济化的今天,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的生态美学的愈演愈热之势,从追求天人合一和诗意栖居的目的论角度证明了它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6.
钟英战 《前沿》2010,(14):54-5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自然与人存在的理想境界,也是达到理想境界的必经途径。"天人合一"新的阐释对现实有着新的启示意义。注重价值理性的"天人合一"观给我们一些有着重要价值的启示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建设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它让我们找到可以改变世界一些无序现状的希望和可以尝试的办法,因为它向人们指出一条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自然”的审美特征,是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充分体现。这里,我们从“师法自然”、“同自然之妙有”和“造乎自然”等方面试析一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大观园的“自然”美学特征,从而得出“自然”特征在古园林建筑中的重要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与中国传统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一致的。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巨著《易经》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作为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之核心,带有天然的美学品格。中国的武侠小说不但注重对"武"的描写,往往也会在字里行间渗透出许多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其中对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纵观各路武侠巨著,它不但体现在武学高手对武学道法自然、师法自然的孜孜追求,对物我交融、两两相忘的武学境界的追求上,也体现在武学高手向往自然、超凡洒脱的性格特点和对出世归隐生活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20.
匡勇胜  吴新颖 《求索》2013,(10):122-124
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当作是促进个体人格的和谐、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儒家认为,那些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和”的精神的“德音”,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天人合一”发挥积极的功能。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就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支撑。所以。研究和弘扬儒家的乐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