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鲁丽 《团结》2003,(4):4-10
同志们: 本次常委会的议题,一是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在民革全党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讲话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指导性。认真学习、领会、实践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兴  相似文献   

2.
赵绪生 《求知》2012,(10):4-6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前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讲话,为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和确定党的十八大主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胡锦涛同志在"7·23"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结合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特辟专栏刊发市委党校教研人员撰写的一组学习讲话精神的文章,以期将学习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6,(2)
正学习好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深化对讲话精神的领会和把握,更好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东丽区"理论超市"进基层活动—"理论和形势政策课堂",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刘润忠 《求知》2001,(9):36-37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七一”讲话,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自觉保持党的先进性,首先需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深入领会贯穿在《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一、重要时刻的重要讲讲话 江泽民同志5月3 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学习班上作了重要的讲话,这一讲话从阐述党的治党治国纲领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篇在重要时刻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学习和领会这次讲话的精神,对我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作好召开1 6大的政治、思想、理论准备,打下扎实的基础,对指导当前的理论创新和完成各项建设与改革的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发表后 ,深圳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用讲话精神统揽和指导各项工作的热潮。 8月 2 5日 ,中央宣讲团为全市领导干部作了“七一”重要讲话宣讲辅导报告 ,从五个方面对讲话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精彩的宣讲辅导 ,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对讲话精神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七一”重要讲话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件 ,是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实现新世纪三大任务的…  相似文献   

8.
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7月28日,中宣部召开全国宣传部长专题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刘奇葆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  相似文献   

10.
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7月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认真学习、深入宣传、全面贯彻讲话精神,切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是维护现行秩序的思想体系。汉文化的意识形态传统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概括的再生产两极性的知识霸权 ,在社会实践中隐喻与象征地形成惟一的凌驾在社会之上的神圣者、超越者、独裁者对他人的统治。汉语言是一种不同于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用定向的语言 ,它的语义结构、语法结构、逻辑结构均依据言说者的意图而定 ,言说者系凌驾在语言之上的神秘者、支配者、操纵者。于是 ,汉语言与汉文化在意识形态的中介作用下同构。这彻底颠覆了洪堡特以来关于语言不是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文化选择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党生 《学理论》2010,(27):113-118
中华民族与西方帝国主义冲突的客观环境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的直接动力。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学习西方是大主题,爱国主义是大线索,知识结构改变是大现象,学术转型是大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因素,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准备了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界历史和当代中国现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这个理论体系所独有的理论品格和独特蕴含: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独特性,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总结,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体性凸显的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逻辑问题,是指在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怎样存在的问题。二者讨论的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二者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问题或称中国道路的哲学逻辑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现实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事实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丰富化的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创新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范式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学术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文明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文化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国民群体意识是“内聚”还是“内耗”,中华民族凝聚力强还是弱,这是一个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通过群体交互行为的交叉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强,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一个基本结论,但其作为社会整合的条件是脆弱的,它依靠的是外在的压力和内部绝对权威的刚性统治,只要外在压力一解除,绝对权威一辞世,动乱就有可能到来,权威和动乱构成平衡社会发展的两个砝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次“伟大革命”理论,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第一次伟大革命是辛亥革命;第二次伟大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伟大革命是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伟大革命”。以往,我国学界注重讨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寻唯物史观的理论根据。现在,我们上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从历史的宏阔视野,继续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闫维 《行政论坛》2001,(6):10-12
由于我国是后进国家,我国的现代化是属于一种"追赶型"的现代化,即是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模式.因此,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在我国显得尤为紧迫和至关重要.本文认为行政管理现代化主要内容有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专业化和高效化,要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必须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同时还需要经济体制、行政文化、政治体制等各项配套变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中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话题为国际主流学术界所高度关注.什么是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式,既不是新自由主义中国化的模式,也不是儒家社会主义模式;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既不是什么权贵资本主义模式,也不是什么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是发展中大国的模式,既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也不是不发达的小国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在道路上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制度上体现为中国基本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在形象上体现为日益成熟定型的"六型中国",在思想上体现为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机遇与风险上体现为中国式机遇与风险并存.  相似文献   

19.
20.
CHENG-TIAN KUO 《管理》1994,7(4):387-411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China's public and collective enterprises have contributed to its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o-political stability. The efficiency of these enterprises has been improved not through the privatization of the state (transferring public ownership to private hands) but privatization within the state (decentralization, appropriation, and marketiz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provides statistics to juxtapose the growth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o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of public and collective enter-prises. I t then explains the causes and benefits of privatization within the Chinese state. A case study of privatization within the state in Shanghai City follow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China's economic reform has been a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ism, not a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 and that it is a less costly but more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the privatization of the state approach. The former communist countries in Europe have painfully followed this latter approach and have suffered from its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