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姣 《探索》2020,(1):142-153
基于对权利视角下城乡关系研究的反思,从功能视角揭示中国城乡关系实践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形成以区域为基础的城乡关系类型建构框架,并进一步得出城乡关系实践类型的区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定位的区域差异。大致来看,中国出现了以上海地区为代表的吸附型城乡关系,以珠三角、苏南地区为代表的融合型城乡关系,以及以中西部地区为代表的并立型城乡关系等多种城乡关系实践类型。在吸附型城乡关系中,乡村作为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功能板块,乡村振兴目标是以满足城市需求为导向;在融合型城乡关系中,乡村已经成为城市带的一部分,乡村振兴目标带有突出的城市功能属性;在并立型城乡关系中,城市与乡村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乡村振兴目标主要指向农村自身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农村功能定位。对中国城乡关系实践类型区域差异的研究打破了既有研究对中国城乡关系认识的单一性,同时也对当前中国形成以明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定位为基础的有效且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和调整经历了三次变迁。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农村全面服务于城市工业化,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从1978年到2003年,是城市、乡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时期;2004年至今,城乡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协调发展阶段。城乡关系的变迁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城乡融合发展放到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重塑中国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方向,表明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城乡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新矛盾决定城乡融合发展新方向。矛盾之变决定着全局之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  相似文献   

4.
城乡融合是新时代的课题之一,需要城市和乡村二者同时发力才会实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改善城乡关系进程中特别重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缩小与城市的差距,继承以往国内外城乡发展经验形成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发展的思想,主要包括解放并提高农村生产力;城市和工业帮扶乡村和农业,实现二者有效互动;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重视科技对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等内容。城乡二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新时代实现现代化的制约项。邓小平重农思想推动了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增长,借鉴邓小平重农思想,总结出仍然适合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这对新时代城乡融合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乡关系一直呈现出"分立而不分离"的特征,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透过描述性分析,揭示出中国城乡关系在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存在严重失衡。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城市偏向"的理论范式尝试性地对中国城乡关系失衡的缘由进行了理论解释,认为中国的城市偏向主要包含1978年之前的价格偏向和1978年之后的非价格偏向,造成这一偏向的直接原因主要在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以及农村集团的数量悖论;而这一偏向政策得以存在和持续的本质根源则在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对此,文章认为可通过制度供给、对乡村的补益赋权以及次级城市发展战略等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谭平 《理论导报》2016,(1):62-64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是以城市为中心,单纯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把农民变市民,也不是以乡村为中心,单一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变城市,而是要坚持城乡并重,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推进,促进城乡在发展理念、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城市能品味到乡村的生活品质,在乡村能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既要"求同"、突出一体化,也要"存异"、避免等同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和乡村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绿色理念指引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目的是打破城乡不充分和不均衡发展现状,同时也是解决城乡发展差异问题的关键.当前乡村和城市面临系列问题的解决出路也在于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这个过程则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以寻求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去破解.  相似文献   

8.
城乡关系一直呈现出“分立而不分离”的特征,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透过描述性分析,揭示出中国城乡关系在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存在严重失衡。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城市偏向”的理论范式尝试性地对中国城乡关系失衡的缘由进行了理论解释,认为中国的城市偏向主要包含1978年之前的价格偏向和1978年之后的非价格偏向,造成这一偏向的直接原因主要在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以及农村集团的数量悖论;而这一偏向政策得以存在和持续的本质根源则在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对此,文章认为可通过制度供给、对乡村的补益赋权以及次级城市发展战略等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胜利。但是,相比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非常突出、非常棘手的难题。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合肥在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中,提出探索"现代农业、都市农村、新型农民",城乡融合发展的都市型乡村振兴道路,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文章把研究重点放在对未来"怎么办"的理论分析和思考上,为推进合肥乡村振兴和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也为深化乡村建设理论研究,破解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式微乃至衰落"的难题,提出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曲延春 《理论学刊》2020,(1):97-104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还是居民收入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实现城乡由"二元"到"一体"的转变。当前,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产业融合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农村资源要素单向流出较多、城乡双向流动不畅;城市环境压力不断转嫁、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短板突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这是实现城乡融合的根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城乡融合的保障;健全体制机制、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这是城乡融合的关键;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这是城乡融合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以往的任何乡村建设运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因为它是对传统农村治理范式进行的综合性、根本性的改造,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方向的根本转换。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以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均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运用社会整合思想来重新构建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联系就成为必然。当然,这一思想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重要理念所在。  相似文献   

12.
自1999年以来,南平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南平机制”,使城市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流入农村,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扩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作了有益的尝试。(一)部门联动政策集成加大城乡  相似文献   

13.
市管县、县管村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满足了“优先发展城市”的需要,使资源大量向城市聚集,促进了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垂直一体化的行政管理模式也使得城乡经济结构单一。在以城市发展为目标的资源强制配置方式引导下,城乡分界越来越清晰,农村住户需求被忽视。随着政府理念的转变,在强调“城市反哺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完全依靠现有的地方垂直行政管理渠道必然存在结构制约。本文基于对南昌市城乡经济结构的分析,建议以打造乡村次级经济圈为核心,培育以中心城市为主,乡村次级经济圈为辅的城乡层级经济结构,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灾荒救济是中国传统政权的重要职能,称之为荒政。荒政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初期的乡村荒政在理念和内容上有了很大调整,影响更为深远,它是新中国城乡分治与二元社会结构的逻辑和历史双重起点。为了将乡村灾民安置于本地自救,新政权在思想理念、政策措施、实践行动等方面,将城市与乡村区别对待,并以分类治理为制度起点,逐渐演化出了一套将城市和乡村隔离分割的社会治理体系,固化为刚性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市供应和就业保障政策,乡村灾害就地自我救助理念,农村集体生产生活体制,乡村受灾人口管理政治化倾向,是新中国初期城乡社会分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城乡文化产业既相对独立,又辩证统一,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目前我国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极其不平衡,城乡文化产业迫切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使城乡文化要素相互融合,走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道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走出"超前论"、"城市中心论"的误区,克服复制、照搬城市文化产业的不良倾向,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下,走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在近些年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单向的城镇化导致乡村在资源大量外流中逐步走向衰落;另一方面,乡村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弱化了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乡村靠自身的力量已经无法摆脱困境。实现乡村振兴,已不是单纯的"三农"问题,也不是就农村而发展农村,而是需要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带动和促进农村发展。具体就是要在规划布局、要素流动、产权改革、生态保护、文化振兴、人才体系等方面积极推进城乡要素融合机制创新,彻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难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7.
开发区、城区、县城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城乡一体发展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城市优先发展”的思维定势,没有把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看成是统一的现代经济社会系统的建立过程。在这个新型系统中,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城市和农村看成是各自独立的发展系统,搞封闭式的发展,而应确立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的理念,使城乡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使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实现长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邵继华毛泽东在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已经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联系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要打破城乡分割,扩大城乡...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财政作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扩大农村内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重要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改变社会历史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严婷 《当代党员》2008,(2):63-63
2007年12月28日,沙坪坝区委组织部拉开了“三方互动谋发展、城乡统筹促和谐”共建活动序幕。活动由沙坪坝区级部门党组织牵头,对口联系的社区、村党组织共同参与,旨在打破城乡、区域界限——在党务人才等方面,城市支持农村;在活动阵地、教育培训设施等方面,城市和农村整合利用;在经验、信息等方面,城市与农村互学互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