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欣岩 《检察风云》2011,(10):37-37
窃书不能算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曾拿这个理由为自己的偷书行为辩解。孔乙己偷书,是因为买不起书;孔乙己狡辩,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如今的读书人,买不起书的越来越少,但孔乙己却依然活着。活着的孔乙己已经不仅仅是某个人,而且包括了机构。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不同的是,今天的孔乙己早已不是小打小闹,而用上了机械化作业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纳木措 《政府法制》2011,(30):25-25
近来读宋史读到范仲淹,总被其忠心爱国所感动。他的忠心爱国。缘于一个士大夫强烈的责任感,一种读书人身上所特有的“名节”。  相似文献   

3.
杜良灿 《政府法制》2014,(11):44-44
读书人喜逛旧书摊,一些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书,于无意中得之,大有“茫茫流沙喜淘金”之感,此乐亦是趣。所以逛旧书摊,又雅称“淘旧书”。  相似文献   

4.
水银河 《政府法制》2012,(32):44-44
文字狱在明朝进入高产期,很多规规矩矩的读书人因为一两个字,稀里糊涂就突然上了断头台。不仅连政府官员不能幸免,就连外国人都不能幸免,这其中就包括印度高僧释来复。  相似文献   

5.
<正>自古以来,家国情怀已然潜移默化于教书育人和读书明理之中,无数读书人把此作为人生的一种理想和追求。这也就是经常所说的书生报国。读书人无论人生境遇如何,都秉承这种理想追求,其所有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都深深植根于家国天下之中。所以,家国情怀既是一种人生使命,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精神支柱。今天,我们有必要重申读书人的...  相似文献   

6.
1728年,雍正帝设立“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他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汉民族共同语(旧称“官话”)。并规定“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诸官话者不准送试。”意思是,读书人若听不懂官话,不会说官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7.
佚名 《政府法制》2013,(5):45-45
中国的读书人怕是没有不知道苏东坡的:大诗人、大散文家、大学问家和大书法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说起他的文章,史称“浑涵光芒,雄视百代”。苏东坡之所以有此成就,当然不是天生的,尽管他从小聪慧。家庭环境使然,但和其一生好读书和善读书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科举考试几乎是读书人人仕做官的唯一途径,录取率之低令人咋舌,绝不可与今天的高考同日而语,那才是真正的千万人挤在一座独木桥上!因此,也总有一些本来拥有真才实学的人在这条道路上屡战屡败,令人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9.
周新红 《政府法制》2012,(28):56-56
他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他舒展畅达,潇洒倜傥。从他身上,既可以感受到传统读书人的书卷气,也可以感受到文化人的“笑傲江湖”、纵横捭阖。他很忙,身兼数职,忙教育队伍管理,忙德孝文化贯彻,忙阳光廉政建设……忙是他人生的主旋律,谱出了他生命的动人乐章。他就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教育局局长卫运虎。  相似文献   

10.
钱国宏 《政府法制》2011,(26):31-31
书斋即是书房。“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从古到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家园,也是放牧思想的田园。平时喜欢读些闲书,因此,对历朝历代名人大家的书斋颇感兴趣,细细盘点,竟然发现:有些书斋名不仅颇富诗意,而且寓意深刻,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1.
瘦猪 《政府法制》2012,(20):5-5
“读书贵能用书.若不能用书,书反蔽智”这是读书人的微博;“欲莫难于处妻子,理莫难于处父母。能处妻子可以使人。能处父母可以事人。”这是宅男的微博;“深言勿勺交浅者谈,  相似文献   

12.
赵炎 《政府法制》2014,(9):45-45
宋代才子石曼卿(即石延年)很有才情,也为时人推崇。就是运气不太好,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挤上独木桥。到了宋真宗年间,他才被破格录为“三举进士”,也就是曾三次应试而未中的进士,这在宋朝是个特例,主要是为了照顾那些执著于科举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3.
《政府法制》2012,(6):27-27
“不得在考场内随意走动、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大声喧哗”,如今不管是什么层次的考试,都把以上几条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至于事关前途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公务员,更是要严肃考场纪律。科举取士时代,考试是读书人的头等大事,考场纪律之严可想而知。因为考场舞弊丢了官帽的达官贵人不在少数,更有掉了脑袋的。但在严格的纪律下,考场内也有不少让今人意想不到的“宽松”之处。  相似文献   

14.
宋慧敏 《政府法制》2013,(26):25-25
王安石是北宋宰相,力排众议大胆革新,“富国以报君恩,民贫或愧黎庶”,改革让王安石毁誉参半。王安石是著名的文学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道出的乡愁直指人心,但王安石骨子里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相对于精神世界的浩瀚和丰富,宰相家物质生活的简朴甚而简陋的程度令人闻之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15.
肖明舒 《政府法制》2010,(24):33-33
从隋朝创制到清末废止。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多年.共产生状元600多名。古代的一名读书人要经过大小十几场考试,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奋斗,战胜一批又一批对手后才能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大魁天下摘桂冠”的状元。可以说,每一名状元的产生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刑警与科技》2014,(17):32-32
8月15日,“让渎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14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于在广交会展馆隆承开幕。没有幕式,没有红地毯,没有政府官员的剪彩仪式,只有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爱书人士,南国书香节已经真正走进群众、贴近群众、惠及群众,成为集出版成果展示、出版物展销、文化活动、信息服务交流于一体的文化盛会,成为写书人、编书人、售书人、读书人、评书人、藏书人的盛大节日,成为深受南粤大地广大群众喜爱的阅读嘉年华。  相似文献   

17.
我总是相信,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在不可知的某一个时刻,会邂逅这样一场机缘,就此我们的心灵获得了全新的敝开。对读书人而言,那机缘往往只是一本貌似平常的小书,只是在文字之中吉光片羽的呈现,而我们的生命,却因此拥有了别一种体验。读谷辽海先生的新作——《法冶下的政府采购》,在我的生活轨迹中,恰是这样一场机缘。  相似文献   

18.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职大小、官职高低为标尺去衡量和评价人的价值和地位。“官本位”是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所有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官本位”在中国存在了儿下年,至今仍然有很深的影响,其丰要表现是:一是社会充斥着“当官”期待,“做官光荣”、“升官发财”和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普遍存在。二:是制度设计把“官”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相似文献   

19.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些古代中国儿童的启蒙诗,反映了传统封建社会中深重的“官本位”思想对老百姓的影响。“做官”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官”对于农业社会的人民而言,具有改天换地、救人于死境的重大作用。因此,“官”对百姓的威慑、震撼,百姓对“官”的惶恐,都叮以想象。中闫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骗子们也深谙个中三昧,纷纷着轻裘、跨肥马,打扮成翩翩官员模样,公然行骗,骗小官、骗百姓,并能频频轻而易举地得手。  相似文献   

20.
郝育晨 《法制与社会》2013,(28):150-151
“和”文化博大精深,既包括“和睦”、“和为贵”、“爱好和平”的意思,也有“融合差异”、“兼收并蓄”的意思。儒学,作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文化主流,对于读书人、士族阶层,乃至整个民族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更使之与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价值取向相一致。本文试以儒学逻辑的发展延续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归纳整理,阐明我国传统政治文明中重“和”的传统,试归纳“和”文化产生并成为显性价值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