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公安队伍管理,巩固“三项教育”成果,建立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改革、管理不是排斥思想政治工作,改革越深化、越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完全囿于传统的方式难以适应建设高素质公安队伍的需要,难于适应于公安改革的需要。本文拟浅析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齐国胜 《法制与社会》2013,(21):218-219
当下公安法学教育在促进公安队伍建设,提升公安干警执法水平的同时,原有的教育体制、师资储备、教学模式等面对日渐发展的公安教育,逐渐显露出不足,无法适应"教、学、练、战一体化"的要求,与构建现代公安教育存在一定差距。为实现公安法学教育的目标,改革与加强公安教育培训工作,铸造高素质公安队伍,在公安法学教育中,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将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与公安工作有机统一起来。本文在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和工作体系思路指引下,针对目前公安法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顺应公安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公安法学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林维业 《政法学刊》2004,21(1):96-97
培养高素质侦查专业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提高公安民警素质,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要培养高素质的侦查专业人才,就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公安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民 《政法学刊》2000,17(1):77-80
本文首先论述了公安创新人才的重大意义,即培养公安创新人才是适应知识经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能极大地提高公安民警的素质;培养公安创新人才能极大地提高公安工作效率。接着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公安创新人才的途径,即改变轻视公共课的现象,努力使学生掌握牢固、扎实的基础知识;改变纯“灌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单纯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改变轻视思维训练的现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当今发展的主要趋势。公安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面临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为公安机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安教育的现状,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论述了现代警察素质的基本要求,对公安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公安高校英语教学应根据改革开放形势下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本文结合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对目前公安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洪成 《政法学刊》2005,22(4):119-120
公安高等教育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公安队伍输送特色人才的主渠道的任务.刑事技术专业是公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技术作为应作技术,在其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要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提高痕迹检验、物证分析和证据鉴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徐霞 《政法学刊》2008,25(2):117-119
公安教学创新是公安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公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能够充分适应公安工作实际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各类公安专门人才的不容回避的任务。公安教学创新包括公安教学思想创新、公安专业课程创新、公安专用教材创新、公安教学方法创新、公安教学活动创新等五方面。它要求公安院校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改革公安教学思想,创造出新的公安教学观点、理念,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建立人民警察考试标准化体系,对进一步提高全体公安队伍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推进公安在职专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更加健康发展,造就和选拔更多德才兼备的公安专业人才,适应新形势下公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董纯朴  董为 《法制与经济》2008,(24):116-117,119
建立人民警察考试标准化体系,对进一步提高全体公安队伍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推进公安在职专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更加健康发展,造就和选拔更多德才兼备的公安专业人才,适应新形势下公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