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主要案情  犯罪嫌疑人庞某在北京市从事个体贩卖生意。有从事同类生意者向某 ,因生意竞争而与犯罪嫌疑人发生矛盾 ,遂纠集其侄及同乡王某、邓某 ,意欲强行阻止庞某继续从事同类生意。 1 999年 5月 2 2日 5时 30分许 ,向某等四人前往北京市朝阳区某乡某村二号路北路东侧附近截住庞某。至 6时许 ,庞某之弟骑车送货路经此处 ,向某等四人即截住庞某之弟 ,将其揪下车后 ,按在地上即用拳脚并持棍殴打。其间 ,在其弟之后送货的庞某恰好赶到 ,见状后即从路边修车摊上抄起一打气筒 ,向正在围欧其弟的四人抡去 ,打中邓某头部 ,致其颅脑损伤 ,经…  相似文献   

2.
正当防卫是刑法学中的一种排除犯罪性行为,其与防卫过当的界限是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也是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法律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免于不法侵害并给予违法者相应的法律制裁。然而,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公民或集体的合法权益时常会遭受不法行为的侵害,公民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采用公权力进行救济,然而,在无法或来不及使用公权力救济的情况下,公民可以并且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免于不法侵害。那么,正当防卫就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私权利救济方式。但是人们在进行这种正当行为的同时又存在着承担一定刑事责任的风险。这就存在着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问题,本文将结合新刑法与社会实践,对该问题加以论述,以期能够使之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3.
曹守威 《法制与社会》2011,(17):271+288-271,288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当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一种正当行为,保障公共利益与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避免其滥用,规定了特殊防卫的内容。通过对正当防卫和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以及相关理论和个人见解的探讨,力图提高公民维护自身安全的法律意识,准确把握防卫限度。  相似文献   

4.
案情简介 晚上9时许,广西某县的犯罪嫌疑人欧某昌从自已的房间出来准备去卫生间,这时发现张某贵拿一根木棍从外面冲人地坪殴打殴某昌的狗。欧某昌怀疑张某贵是“贼佬”就喊捉贼,张某贵闻喊捉贼,就追上去用手中木棍向欧某昌打了一棍,欧某昌见张某贵打来就用手中电筒挡,电筒被打掉在地上。于是,欧某昌就到柴屋门口处拿一条靠在墙上的柴枪想打张某贵,张某贵见状就从檐阶跳落地坪,  相似文献   

5.
防卫意图是正当防卫理论的短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防卫理论中的防卫意图,对于认定防卫人的行为是否成立正当防卫以及认定防卫过当行为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防卫意图这个主观要件已经成为正当防卫理论中的薄弱环节,司法实践也长期忽视防卫意图的评价功能。防卫意图不要说具有重大缺陷,在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成立正当防卫时,仍应将防卫意图作为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应将防卫意图理解为对意志因素的表达,即指行为人主观上制止不法侵害的愿望或追求。当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时,若防卫人对此有明确认识,则不成立防卫过当,应以故意犯罪认定;反之,成立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意图的本质决定了防卫过当的行为属性是过失犯罪而非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6.
颜钲洋 《法制与社会》2021,(6):15-16,76
正当防卫作为我国公民所享有的一项法定权利,旨在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私力救济权,但是由于防卫行为所应对的是多种形式尤其是暴力形式为主的不法侵害,防卫人不可避免的与不法侵害人发生暴力冲突,在暴力冲突阶段,防卫人的防卫行为往往会超出正当防卫的范围,对不法侵害人造成超出必要限度的伤害,演变升级为防卫过当甚...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概念;第2款规定了防卫过当;第3款规定了特别防卫权。这种形式的正当防卫有“无限防卫”、“无过当防卫”“特别(殊)防卫”等称谓,这几种称谓的出发点及角度不同,都有其合理的依据,且基本含义也是一致的。无限防卫指这种防卫没有限度的要求,也就没有过当的形式,这也是这种防卫的特别之处。比较而言,笔者认为,“特别(殊)防卫”更能合理的表现出这种防卫的无限度要求的特点以及与第1、2款规定的正当防卫(可称为一般正当防卫)之间的特别与一般的逻辑关系。“无限防卫”容易使人误解为没有限制条件的防卫…  相似文献   

8.
完善刑法中正当防卫条件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由于我国现行刑法典对正当防卫条件的规定过于简略,这次修改刑法之际应完善这一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条件之一的不法侵害作一重点探讨。 一、不法侵害的界定 我国现行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不法侵害”条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相似文献   

9.
段超 《法治纵横》2013,(12):56-58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当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一种正当行为.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与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为了避免对正当防卫的滥用.法律规定正当防卫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正当防卫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正当性的重要条件.也是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分界线,目前.我国法律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规定仍是一个抽象的原则性规定.没有具体的标准.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还存在着争议。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为避免其滥用,对其适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为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对暴力犯罪规定了特殊防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季刚 《法制与社会》2010,(23):253-254
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都对正当防卫行为规定了主观条件,即防卫意识。但是,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如果从正当防卫的本质出发来看待防卫意识的话,法律应当侧重于防卫效果的判断,放松对于防卫的主观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13.
防卫限度论     
崔顺姬 《法制与社会》2011,(31):295-295
本文从防卫过当的本质和特征入手,分析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同时对特殊防卫权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求对防卫限度的问题作一个科学的分析与界定。  相似文献   

14.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为避免其滥用,对其适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为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对暴力犯罪规定了特殊防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吴娟 《法制与社会》2011,(7):297-297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对于保护国家、公民的合法权益,威慑犯罪分子,制止犯罪与防止犯罪,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防卫限度是正当防卫中的核心问题。它是区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分水岭。在司法实务中,每一个正当防卫的案件都要涉及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判断。本文通过对正当防卫和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以及相关知识点的研究,力图提高公民维护自身安全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基于认识错误而对本不存在的不法侵害实施的防卫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不法侵害事实的不存在性,主观目的的正当性和行为结果的危害性三个特征。包括对人的假想防卫和对事的假想防卫两种情形。假想防卫不能构成故意犯罪,但是有可能构成过失犯罪,也有可能不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7.
蔡玉云 《法制与社会》2010,(35):384-384,386
1997年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增加了特殊防卫权这一制度,由此开创了我国特殊防卫权刑事立法化的先河。本文从特殊防卫权的立法背景、概念、构成要件、适用、证明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对这一制度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基于认识错误而对本不存在的不法侵害实施的防卫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不法侵害事实的不存在性,主观目的的正当性和行为结果的危害性三个特征.包括对人的假想防卫和对事的假想防卫两种情形.假想防卫不能构成故意犯罪,但是有可能构成过失犯罪,也有可能不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20.
胡东飞 《法学评论》2008,26(6):152-157
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与对正当防卫是否必须具备防卫意识(主观的正当化要素)的认识密切关联:如果站在行为无价值的立场,坚持防卫意识必要说,则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宜确定为过失,其具体罪名为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过失致人重伤罪;反之,如果站在结果无价值的立场,采取防卫意识不要说,则在偶然防卫的场合,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其具体罪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