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太宗东征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中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大唐盛世即将来临。这一年,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成继位。大唐立国之初,正在平灭各地割据,对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国一视同仁,同时册封为藩属。但是高句丽仍企图独霸一方,和北方的突厥结盟对抗唐朝,还切断了新罗和百济的入唐陆路,防止二者同唐朝交通。新罗、百济改走海路,到长安告状,要求制止高句丽的恶行。唐高祖派使者到高句丽调解,荣留王不敢再抗命,当即封表谢罪。  相似文献   

2.
张云逸教子     
萧珊 《党政论坛》2009,(6):50-50
一个并非独居的小院,二层普通的楼房,几件寻常百姓惯用的家具,这便是开国大将张云逸的家。其实,张云逸住的楼房早该装修一下了,可他不肯,说这么住着挺好,破费钱财修它干什么。军委办公厅主任王兴纲来看望张老时无可奈何地说:“唉,一位歼国大将,住这么破的房子,让别人一看像个什么样子!”张老听了沉下脸说:“怎么,大将就得住好房子?平民百姓能住的,我也能住。”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治国有方的明君之一,他的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了不解之谜.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登基,时年28岁,史称唐太宗.  相似文献   

4.
武斌 《侨园》2022,(4):42-46
<正>一高昌,即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它是汉唐时期的西域重镇,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对于促进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时候,高昌就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隶属凉州敦煌郡。五胡十六国时期,高昌乘中原战乱之机,建高昌国,实际上是以中原汉族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即位时还面临着分散于备地的李建成、李元吉余部和突厥军不断地骚扰等紧迫问题;又值连年灾荒,更造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的巨大困难.《贞观政要》中概括这一时期的情况说:“太宗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但到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关中粮食丰收,又加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而因很快使各地“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因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这便是历史上所称誉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太宗也因此为人们所称颂.杜甫在路经唐太宗昭陵(位于今陕西礼泉县)时,便无限钦敬地赞叹:  相似文献   

6.
晓思 《各界》2008,(12):55-57
若论完美,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政治上,他协助父亲李渊一手建立了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为强盛的唐朝:军事上,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平定了当时与其一起逐鹿天下的各路英豪;……  相似文献   

7.
大儒教子——读《曾国藩家书·教子书》孙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包含着丰富的修身色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封建理念被历史推崇到极至,成为至高境界儒学概括,而这其中是把修身置于首位的。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封建社会,修身以普遍的家庭教化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孙延东 《民主》2009,(7):24-25
正是香椿树抽芽的季节,一位50多岁的老木匠正在院子里汗流浃背地刨木板。他渴了,让10岁的儿子到屋子里给他端一瓢水喝。孩子从屋里端来水.一只手擎着瓢给父亲递去。老木匠面带愠色.“啪”的一声将瓢打翻在地.嘴里喝斥道:“再去端”。孩子又端来水.仍像上次一样。一只手将瓢递了过去.瓢又被父亲打翻在地。  相似文献   

9.
刘绍楹 《民主》2011,(1):50-50
前不久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园内的车祸事件,肇事者李启铭不自责不道歉不救人,反而狂傲地呼喊"我爸是李刚",意欲逃避责任,引起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这起事件中,公众对"官二代"肆无忌惮地"拼爹"炫耀权力进行痛斥,也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家庭和子女教育缺失深表忧虑。  相似文献   

10.
王杰 《侨园》2014,(2):53-53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后,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对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和出谋划策的功臣元勋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古代帝王中能任贤致治的佼佼者。在他统治的23年中,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出现这种升平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聚才。本文拟对他的聚才方法做一论述。(一)善于观察发现。“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贞观政要》卷10《慎终》)求贤如渴,善于观察发现是唐太宗聚才有方的重要方面,在破格擢用马周一事上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期间,之所以能够使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并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还与李世民的任人能够“唯贤”并重视“纳谏”有很大关系.他所谓“以人为镜”,说的是要能接受大臣的批评谏诤;从不同的意见中,了解朝政的失误,并及时加以改正.而能否任用贤才,又是能否得到忠告的一  相似文献   

13.
《资治通鉴》载:贞观九年,唐朝已成盛世.国库里积蓄了五、六年所用的粮食,老百姓家中也存余了三、四年的粮食.一年之中全国的监狱里,仅关押了二十九名犯罪的人,对此昇平景象,举国上下一片拥戴赞颂之声.是时,齐州有个叫段元冲的青年人,却大肆攻击唐太宗,指责他把国家还没有治理好.这个举动,引起朝廷文武百官的极大愤怒,上疏请旨立斩.太宗御案批曰: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不近女色的圣人.因为是圣人,他就装作"贤贤易色",告诫"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见到卫灵公和夫人同坐一辆车,从市上走过,便讽刺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相似文献   

15.
刘诚龙 《各界》2014,(6):3-3
在酒桌上迟到了、说错了话、敬酒敬错了顺序,大家都是要吆五喝六地大喊“罚一杯”的。可是“罚”字多不好听啊,于是便有人喊:“不是罚呢,是奖一杯。”  相似文献   

16.
李如 《侨园》2013,(10):47-47
<正>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却出人意料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  相似文献   

17.
人才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产生效益,而使用人才的重要一条是合理搭配、唐太宗李世民可称得上深谙人才搭配术的高手。  相似文献   

18.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从唐高祖手上接过大唐江山,为了一洗前朝积弊,打击官员腐败,澄清吏治,太宗皇帝动了一番脑筋. 为了摸底官员群体中到底哪些人是贪官,唐太宗用了个“小方法”——秘密派遣亲信故意去行贿要害部门的官员,就是“钓鱼”.有鱼饵,果然就有“鱼”上钩,“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唐太宗立即派人把这个司门令史给抓了起来,并且要杀他以警诫其他官员.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4)
《贞观政要》是记载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中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书中记载了大量唐太宗及其大臣们有关国家政务活动的实践和言论,其中也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贞观政要》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探讨其在当代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时下,以各级领导干部名义撰写的专著可谓满天飞,募然发现许多领导都成了“大文豪”,个个笔下生辉,或论业务工作,或谈政治理论,总之是书越写越厚,越出越多。笔者就时常浏览到不少党政领导署名的大作,文饰精美,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厚厚一大本使人不禁想起了唐大宗拒绝著书的故事。唐贞观十二年,著作佐郎邓世隆向唐太宗李世民建议,打算把唐太宗平时的讲话收集起来,编一本著作,可唐太宗回答:“如果我讲过的话,作出的决定对人民大众有益,自然会被载入史册流传下来,如果不是那样,著书立说有什么用处?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